站点介绍
今天给各位分享美国零售消费很强劲?都是一次性因素,持续性堪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美国零售销售数据公布对什么有影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最近,很多朋友问我什么是新零售,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O2O行业的资深从业者,我竟也一时回答不上来。最近,在研究了多方面的资料(相关书籍、统计报告、智库文献)后,以及结合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在此系统阐述一下我对新零售的理解,如果有理解错误的地方,欢迎业内大家指正。
零售的含义
零售:向最终消费者个人或社会集团出售生活消费品及相关服务,以供其最终消费之用的全部活动。
这里面有几个核心的点:
零售不仅出售商品,同时也包括相关的服务;
零售活动不一定在商店中进行,也可以有其他方式,如邮购、自动售货机、网络销售等;
零售的消费者不一定是个人,也可能是社会集团;
零售要作为最终消费之用才行,比如一个车轮,顾客买了装在自己车上,那是零售;车商买了装配汽车用于销售,就不是零售。
麦德龙、沃尔玛等销售实物商品的大卖场属于零售行业
美容院、SPA、足浴等销售服务的服务业也属于零售行业
京东等面向最终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平台也属于零售行业
零售的前世今生
我们要看到未来新零售的发展方向,首先我们必须弄明白零售行业的发展历史,搞清楚是什么在推动着这个行业的发展。
美国零售业发展史
夫妻店阶段(19世纪80年代以前):那个时候美国人口只有5600万,也就是现在的1/6,并且2/3的人口生活在乡下。这个阶段,所谓的“零售”基本上都是传统的街边小店的形式,很多就是小的夫妻店。
邮购阶段(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19世纪80年代,美国一个重大的技术加社会变革诞生了,就是美国的铁路有了巨大的发展。19世纪后期,美国在全国范围内铺设的铁路线,让本来处于边远地区的农民们进入了现代消费体系。以西尔斯(Sears)为代表的邮购巨头诞生了。邮购的特点和优势:(1)过往的夫妻小店无法覆盖农村用户,而兴起的邮政和铁路系统,可以触达这些客户。(2)夫妻小店对上游供应商的影响力非常小。而邮购公司由于可以相对统一地采购,所以就可以把价格降低,这也是农村用户非常在意的。(3)农民的消费习惯相对保守,经常买的就是最必需的一些生活用品,所以邮购企业不需要准备太多种类的货物,因而库存可以控制得比较好。在这几个利好的情况下,美国的邮购行业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发展非常迅速。有一组数据可以证明:1900年西尔斯的营业额仅有110万美元左右,十年后就增长到了6000万美元,又过了十年,也就是1920年左右的时候,西尔斯的年营业额已经有2.5亿美元左右。
连锁店和超市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连锁店出现于20世界初。1920年到1935年,美国新铺设的公路里程翻了三倍。公路运输的运能大、速度快,成本也低,可以让连锁店拥有自己的车队,往返于各个仓库。这就摆脱中间商对货源的控制,连锁店直接和制造商对接,提高了供应链效率,降低了成本。在连锁店之后出现的新零售业态,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超市。这背后的关键技术发明主要有三个——汽车、冰箱和电视。汽车让人们摆脱了距离的束缚,可以去更远的地方购物,所以当时很多超市都开到了郊区,因为郊区的租金更便宜。冰箱出现于德国,却被美国人发扬光大,冰箱的出现可以让食物储藏更久,人们可以一次性购买更多商品,购物频次降低。电视这种超级媒介的出现,让打造一个全国性品牌成为可能,而全国品牌正好适合大型超市销售。
大型购物中心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二战后的二十多年里,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经济的繁荣和社会风潮的变化(种族隔离的解除、人口郊区化、大众整体收入的提高引起的消费心理的变化),加上技术的推动(汽车数量的进一步增加、信用卡的发明),让以沃尔玛为代表的提供评价、折扣商品的大型购物中心应运而生。20世界70年代后,美国经济进入“滞胀”期,人们的收入减少,消费能力降低,大型购物中心迎来了历史机遇期。
电子商务和移动购物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被发明。技术的创新再一次推动了零售行业的发展。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开始重新塑造零售业。1995年,时年30岁的贝佐斯在曼哈顿的一栋大楼里创立了亚马逊网站。得益于互联网行业整个产业的飞速发展和与贝佐斯天才的经营策略,亚马逊成为美国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2010年后,随着智能手机的发明,人们又进入了移动购物时代。
我国零售业发展史
供销社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物资的匮乏,中央采取计划生产统一配给的“计划经济”政策,所以那时候的零售行业尚不发达,遍布于祖国大地的供销社是当时零售行业的最真实写照。
百货商店主导零售市场(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初至1989年底,市场形态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物资逐渐充盈,在这个历史阶段下,传统百货商店占零售市场绝对主导地位。
超级市场和各种新型零售机构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末):1990—1992年底,超级市场开始涌现,动摇了百货商店的市场基础。1993年—1995年底,各种新型零售组织崭露头角,出现百花齐放局面。百佳超市、上海华联超市、武汉中百超市成为这个时代的代表。
跨国零售机构进入中国,电子商务诞生并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1996—1999年,跨国零售商(如沃尔玛、家乐福)进入,加速了零售业现代化进程。沃尔玛于1996年进入中国,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截至2016年12月31日,沃尔玛已经在全国189个城市开设了439家商场、8家干仓配送中心和11家鲜食配送中心。1999年,马云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站。2003年,淘宝网诞生。
移动购物阶段(2010年至今):2010年以后,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世界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购物开始蓬勃发展。
从中美两国零售行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变的,“多快好省”是消费者永恒不变的需求,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环境下它的排列会发生变化而已。
第二,新技术是永远在迭代的。谁能够把新技术、新工具的潜力发掘出来,谁就能拿到时代的红利。所谓的商业模式,不是什么巧妙构思的结果,而是对新工具的敏锐洞察。
第三,社会风潮是永远在变化的,政治环境、生育政策、经济发展都会产生新的消费群体和消费文化,从而改变社会风潮,塑造新的消费环境,改变零售行业业态。
“5新”循环驱动
我们把零售行业的历史发展轨迹用一张图来更形象地做一下说明:
新环境 - 新消费者 - 新问题 - 新需求 - 新工具 - 新环境
中美两国零售行业的发展正是紧密按照这个环的变化而螺旋上升的。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种族隔离政策的解除、黑人与白人平权运动的发展产生的“白人人口郊区化”,这就是当时产生的“新环境”。社会产生了大量居住于郊区的、生活富足、从事律师、医生等职业的中产阶层“新消费者”,购物不便、希望一次性购买更多商品就是“新问题”,而提供便捷购物、一站式购物的大型购物中心就是他们的“新需求”,“新需求”带来的行业发展又同时促进了信用卡等“新工具”的出现,新工具的涌现又产生了“新环境”,如互联网的出现造就了“新的商业环境”。
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线上流量红利的式微并逐渐枯竭、线下产品及服务极大富足的“新环境”下,产生了对体验要求高、个性化要求高的90后甚至95后消费群体,他们成为当代的“新消费者”。在这群消费者面前,零售行业产生的“新问题”是:
如何摒弃千人一面?
如何提升用户体验?
如何缩短物理距离,让商品更快被顾客获得?
如何优化管理,做到智能化、自动化,降低运营成本?
如何优化供应链?做到动态、智能地管理商品和服务,降低库存和运输成本?
如何管理好客户?更精准地透视出客户购买喜好、更有针对性的制订营销策略、更有效地扩客与留存?
如何让你的零售转型升级
纯电商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这一说,也就是说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 ——马云
马云在2016年10月份的云栖大会上抛出了新零售的论点。之后又火速为他的TaoCafe淘宝会员店和盒马鲜生支付宝会员店站台。
在马云爸爸的带领下,各大巨头纷纷投资新零售企业,如苏宁投资的“苏宁小店”,家乐福的“easy家乐福”,各种类型的“新零售”纷纷出现,如无人超市“猩便利”,智能房屋超市“缤果盒子”,还有缩短便利店与顾客距离的“果小美”、“7只考拉”等,都在如火如荼地发展。
作为传统零售行业从业者的你,是否感到恐慌呢?
难道自己将要被淘汰?难道这次浪潮只是巨头的机会?如何在被别人干掉之前干掉别人呢?
做好新零售,基本条件是:线上线下互联,做好全渠道。
我们从新回到“5新”驱动环上来看这些个问题,回到上一节我们抛出的问题,我们会发现,所有的问题只不过是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所产生的老问题而已。但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工具”的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做好新零售,基本条件是:线上线下互联,做好全渠道。
只有做到线上线下互联、做好全渠道销售,才能利用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工具”。
市场上有很多可帮助零售企业做到线上线下互联的全渠道销售工具,如小橙云店()。
另外,要跟上新零售浪潮的步伐,我想,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从营销入手:以90后甚至95后为代表的新消费者对眼球经济更敏感,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和网络天然共生,他们更追求个性化,更容易被优质内容、情怀场景吸引。营销上,需要我们做到千人千面、内容化、社交化、从“被动搜索”到“主动吸引”。小橙云店()的专题页营销、海报营销、社交营销能充分满足您的营销需求。
从体验入手:在挑剔的消费者面前,我们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必须更加满足客户的审美需要、情感需求,要高颜值、自带归属感。
从距离入手:从物理距离入手,提高商品的易得度。调查显示,顾客对便利店(在此我们以便利店举例)的可接受的最佳距离是300米以内。超市、便利店行业可以通过降低物理距离来优化体验。传统便利店、超市企业可学习“果小美”、“7只考拉”等新零售企业,将智能货架放在周边写字楼的企业里,通过缩短物理距离,提高销售额和用户体验。
从管理入手:通过技术手段做好会员管理、销售预测、补货预警、自动变价等,降低经营成本。
从供应链入手:从供应链入手,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优化供应链,提高商品交付效率、提升用户体验、降低物流成本。
当然,能把这几点都做好,定能让您的零售在此零售业大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但也或许,您只需要做好其中一两点,就能让您的企业望尘莫及。
若此文能对您和您的企业有所帮助,本人深感欣慰。
美国CPI的涨幅再创40年最高,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可以说是反映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水平能力的指标,那么cpi都反映了哪些趋势呢?
1、cpi增长表明一个国家的GDP上升
cpi的上升可以说是一个国家GDP发展最直观的证明,因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升,这不仅促进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也为一个国家的GDP的发展。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2、暗示一个国家实力的上升
cpi的上升,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实力上升的很好证明,就拿美国来说,今年的美国cpi指数再创新高,而美国的国家实力我们也是有目共睹的,反观非洲,非洲国家的cpi可以说是一只处于下滑的状态,这跟非洲的贫富差距和国家实力的较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消费水平的增强
国家的cpi提升,最明显的感知就是国民消费水平的上升,这也是产cpi最能反映的一个趋势,就拿我们国家来说,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可以说是没有cpi数据可言,因为国民的消费水平实在是太低了,反观现在的中国,国民消费水平的直线上升,cpi指数的稳步发展。
4、国民幸福度上升
cpi的另一个方面趋势也反映着国民的幸福指数,因为cpi的上升,国民的经济收入的增加,消费能力的提升,每个公民都能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促进了国民的幸福指数的提升。
cpi可以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所以每个国家都非常看重cpi的涨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cpi也在飞速的增长,这跟我们国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当然一个国家要想有着很好地发展,cpi是重中之重。
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主要是为经济与治政服务,为起到积极正面影响,而进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政治谋略
一、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美国通过扩大基础货币供给持续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实质上是向全球征收铸币税。这一政策在为美国扩大财政支出、维持赤字政策提供支持的同时,也导致美元持续贬值,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美国外债的市场价值也因此大幅度缩水。
1、量化宽松为美国筹集大量铸币税。鉴于美元的国家货币地位,美联储通过发行基础货币实施量化宽松,实质上是向全球征收铸币税。
2。量化宽松为美国扩大财政支出提供了重要支持。除第三轮量化宽松为购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外,美联储实施的其他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均为购买国债,为美国政府维持财政赤字政策、扩大财政支出提供支持。
3。量化宽松引致美元大幅度贬值和全球物价上涨,导致美国外债大幅度缩水。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第二大影响是美元大幅度贬值和全球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这一政策在增加基础货币发行、征收铸币税、支持政府扩大财政支出的同时,对美国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有助于缓解市场资金紧张状况,有助于经济恢复增长;但是,长期来看,埋下通胀的隐患,在经济增长停滞的情况下,或许会引起滞胀。另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会导致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在刺激本国出口的同时,恶化相关贸易体的经济形式,导致贸易摩擦等等。对于全球经济霸主的美国而言,实施这种激进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其本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1、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埋下全球通胀隐患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质上是在脱离实体经济需求的情况下,开动印钞机向市场输入流动性。在市场信心缺失,投资萎缩的情况下,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释放的流动性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但是一旦经济好转,投资信心恢复,过度释放的流动性则可能会转化为通货膨胀。
尤其是对于美国而言,由于美元是世界储备货币,而且世界主要商品定价均以美元为基准,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从而引发新一轮资源价格上涨,埋下全球通胀的隐患。另外,美联储的巨额购债计划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其他经济体为了阻止本国货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冲击本国出口行业,进一步恶化本国经济,而竞相仿效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剧了未来通胀的压力。这也是为什么短期内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风靡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原因。如果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未能使美国经济走上复苏之路,经济不景气会导致滞胀局面出现。
2、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恶化相关贸易体的经济形势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最直接的表现之一便是使本国货币大幅贬值,有利于本国的出口行业,但是相反也导致相关经济体的货币升值。例如,美联储宣布巨额注资计划当日,世界主要货币就针对美元大幅升值,其中欧元升值3.5%,日元升值2.4%,英镑升值1.6%,加元升值1.7%。这将削弱相关贸易体对美国的出口能力,尤其对于那些处于金融危机漩涡中的出口导向型新兴经济体而言,英美日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其造成雪上加霜的打击,并有可能引发贸易摩擦。
3、美联储量大举购买国债降低相应持债国家的外汇资产价值
虽然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但是由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美元独一无二的国际地位,美债一度因避险功能而大受欢迎。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政府的外汇资产中,美国国债占有重要地位。美联储大举购买美国国债,将推升美国国债价格,降低其收益率,从而使相应持债国家的外汇资产存在非常大的贬值风险。3月18日当日,美国基准l0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从3.01%降至2.5%,创1981年以来最大日跌幅。
对于美国而言,美元贬值和国债收益率降低都将会导致巨额外资从美国流出,对于当前仍处于金融危机漩涡中的美国经济而言,也是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种非常激进的政策,虽有利于帮助深陷金融危机中的发达经济体缓解信贷紧张的状况,增加经济扩张的动力,但是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尤其是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种以邻为壑的行为,它埋下了全球通胀的种子,并可能导致外向型新型经济体经济进一步恶化、外汇储备资产大幅贬值等问题的产生。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影响
一、量化宽松
目前,全球金融货币乱局乃至全球经济的最大麻烦,绝不是哪国货币汇率低估或高估,而是全球储备货币毫无限度超量发行。1970年代以来全球基础货币或国际储备货币从380亿美元激增到今天超过9万亿美元,增速超过200倍,而真实经济增长还不到5倍。全球货币或流动性泛滥是今日世界金融和经济最致命的痼疾。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则是全球货币或流动性泛滥之根源,亦是全球汇率动荡或汇率争端之根源。
2010年9月10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例会(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做出决议:随时准备再度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10月15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宣布:鉴于美国经济持续疲弱,美联储需要采取更多行动来刺激经济,譬如大规模购买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债券。两周后的10月29日,伯南克再次明确宣告:我们有必要进一步采取行动来刺激疲弱的美国经济。
当时,全球金融市场对伯南克声明的一致解读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升级的号角已经吹响!所有悬念都已烟消云散,唯一的疑问只是货币再次疯狂扩张的规模究竟会有多大?世界着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预测是2万亿美元,美洲银行的预测是1万亿美元左右,汇丰集团的预测是1.5万亿美元。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正式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升级版第一阶段,期限自2010年11月到2011年6月,总额6000亿美元,货币扩张规模平均每月750亿美元。尽管货币扩张规模远远小于之前的市场预期,然而根据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多次讲话精神和美国现实经济状况来分析判断,新一轮量化宽松第一阶段于2011年6月到期后,继续延期或扩大规模之可能性很高。
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就是大规模购买美国财政部所发行的债券,期望以此实现两大目的。其一、进一步降低长期利率,从而刺激私人部门的信用(借贷)和消费增长。美国是信用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只有信用增长,才能刺激消费和投资增长。其二、长期利率降低,储蓄者之利息收入随之下降,储蓄者被迫放弃或减少储蓄,不得不将资金投入到商品市场或股票市场或其他资产市场,从而提升经济体系之通胀水平,有助于将美国经济拖出通货收缩泥潭或实现“再通胀”(Reflate)。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又被称为“非常规货币政策”(no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众所周知,常规货币政策主要有三个政策工具:中央银行调整对商业票据的贴现率或对商业银行的贴现政策、改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调节基准利率(通常指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自二战之后,贴现率和票据贴现政策早已不是美联储的重要政策工具了。经济萎靡不振之时,中央银行即使使用票据贴现政策来刺激经济,亦是杯水车薪,缓不济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派不上多大用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时期,银行金融体系皆如惊弓之鸟,忙于修复资产负债表,对发放新贷款、扩张信贷非常慎重。中央银行纵然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为零,深陷“去杠杆化”泥潭难以自拔的商业银行,亦不愿或没有能力扩张信贷。事实上,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竭尽全力鼓励银行向央行借钱,主动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钱所需的抵押物标准,大规模购买商业银行的“垃圾资产”或“有毒资产”,帮助商业银行清理或修复资产负债表,导致美国商业银行体系的实际存款准备金率早就为“负”了。目前美国商业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超过1万亿美元。商业银行流动性宽松程度,史无前例,然而,流动性宽松并不一定意味着真实经济体系信贷的相应扩张。
二、难以自拔的“流动性陷阱”
经济体系正常运转情况下,中央银行调节存贷款基准利率,是最常用、最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然而,利率调节政策工具绝非万能。原因很简单:中央银行无法将名义利率降低到“零”以下,或者说,中央银行无法让名义利率为负。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面临的最基本约束。
名义利率为负,意味着你存钱到银行,不是银行支付利息给你,而是你要反过来给银行支付利息。必须指出,银行为你提供其他金融服务,你需要给银行付费,是另一回事儿。名义利率为负,也不同于真实利率为负的情形。真实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大于名义利率之时,真实利率为负。真实利率为负等于存款户的财富被转移给银行或债务人。然而,真实利率为负的情况下,银行依然给存款户支付利息,只不过银行支付给存款户的利息收入少于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贬值或被通胀“蚕食”掉的财富。
区分真实利率和名义利率,是理解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关键。由于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和量度真实利率,无法直接观察和量度预期通胀率,那么,货币和资本市场上名义利率的上升或下降,究竟是因为预期通胀率的变化、还是因为真实利率发生变化,我们往往不清楚。对经济形势判断失误,必然导致货币政策的决策错误。美联储近100年历史里,类似的错误不胜枚举。
货币政策工具无法将名义利率降低到“零”以下。原则上,政府可以通过立法,规定所有存款者不仅不能从银行获得利息,而且还要反过来给银行付钱,或者规定公民不准存钱,只能买股票、买实物资产、买商品和服务,等等。当然,没有哪个政府会如此愚蠢,胆敢如此立法来摧毁整个银行金融体系之基石。
三、金融海啸肆虐全球,量化宽松应运而生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看似坚如磐石,实际效果究竟如何呢?
追溯历史,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发明者其实不是美联储,而是日本中央银行。1990年日本股市和房地产的惊天大泡沫破灭之后,经济陷入长期衰退。1996年,日本中央银行首次宣布实施“零利率”货币政策,自那时至今,日本中央银行大体一直维持低利率或零利率货币政策。
2007年3月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为应对金融体系流动性紧缩之危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迈向量化宽松之路。在我们检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效果之前,且让我们首先看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所采取的十大步骤:
(1)2007年12月12日,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通缩局势不断恶化,银行体系和经济体系“去杠杆化”导致的信贷萎缩日益加剧。为了缓解通货收缩和信贷萎缩,美联储宣布实施针对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新政策,大量向商业银行体系提供短期贷款,以鼓励商业银行相互借贷,并确保商业银行体系以低成本向个人和企业提供信贷资金。
(2)2008年9月15日,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几天之内,美林证券和AIG等许多美国金融巨头相继陷入破产边缘,被迫接受政府紧急资金救助或被收购,金融海啸瞬间席卷全球。美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均遭受重创,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几乎陷入停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真实经济(个人、家庭和公司)的信用活动迅速进入冰冻期。为应对数十年以来最可怕的金融海啸(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是“百年一见”的金融危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连续宣布实施多项紧急信贷金融政策,向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无限度提供信贷支持,协助商业银行恢复彼此之间的同业拆借,以稳定货币市场正常运转,同时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继续向真实经济提供信贷资金。
(3)2008年12月16日,全球金融海啸持续肆虐,连享誉全球的金融百年老店、美国金融业“皇冠上的明珠”花旗银行亦陷入流动性和支付危机。全世界都在谈论美国金融体系将要崩溃,美联储面临空前考验,必须采取断然措施挽狂澜于既倒。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1930年代“大萧条”痛苦的历史经验素有研究,他下定决心要避免重蹈历史覆辙,于是正式宣布美联储实施“零利率货币政策”,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史无前例的0%—0.25%水平,期望美联储的零基准利率可以大幅度降低经济体系的整体利率水平(大幅度降低真实利率水平),从而刺激信贷、消费和投资。伯南克“零利率货币政策”目的有二,一是防止美国商业银行大面积破产垮台,二是避免美国经济陷入长期萧条和衰退。
(4)2009年1月28日,各种数据清楚表明,美国银行体系已经大幅度削减了对真实经济的信用供给,美国经济“去杠杆化”过程将非常漫长,美国事实上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美联储正式宣布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手段包括:大规模购买财政债券,鼓励商业银行或银行控股公司以更多便利方式向美联储借钱,期望银行和金融机构反过来可以向真实经济体系提供信贷资金。
(5)2009年3月18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速推进。美联储宣布购买总额高达1.7万亿美元的住房按揭贷款债券和财政债券,期望大规模购买住房按揭债券能够进一步降低按揭贷款利率和其他贷款利率,帮助经济摆脱流动性陷阱和衰退。
(6)2009年9月23日,美联储将购买住房按揭贷款债券的期限从原来计划的2009年年底,延长到2010年3月31日,期望继续维持住房按揭贷款市场之低利率,以活跃美国住房贷款市场和刺激地产经济复苏。
(7)2010年4月30日,第一季度的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复苏迹象似乎愈来愈明显,势头似乎愈来愈强劲,美联储宣布向银行体系发行类似大额定期存单的金融票据,以收回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也就是说,美联储打算自2010年4月30日开始,准备逐步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8)然而,仅仅过了3个多月,形势却急转直下。2010年8月10日,美联储的例行货币政策会议(亦即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发布决议,对美国经济复苏前景深感悲观。为应对美国疲弱和持续放缓的经济复苏,美联储宣布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手段包括:继续维持联邦基金利率“零水平”(亦即0—0.25%水平);增加购买长期国债(美联储将把到期的机构债券和所谓机构支持证券的本金收入,用于增加购买国债),并对美联储持有的到期的国债实施展期。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的,还是要继续维持长期国债的低利率,期望借此刺激信用市场和真实经济复苏。
(9)2010年9月21日,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再度明确宣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大门已经重新开启。由于基准利率即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无可降,美联储只好采取大规模购买长期债券的非常规举措,力图进一步降低长期利率。2010年10月29日,伯南克高调重申:美国疲弱的经济复苏,要求联储采取更多政策行动,大规模购买财政债券和其他债券,以持续维持按揭贷款的低利率和经济体系整体的低利率水平,期望以此刺激真实经济的借贷、消费和投资活动尽快强劲复苏。
(10)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正式启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升级版。到2011年6月底,美联储将购买总额高达6000亿美元的财政债券和机构债券,每月购买额度为750亿美元。消息传出,震惊全球。举世一致批评美联储再度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极端不负责任之举措,无助于美国经济复苏,却必将加剧全球流动性过剩、热钱投机冲击、汇率波动和金融动荡,必将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和更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四、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政策
如果从2007年12月算起,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持续时间已经整整三年。量化宽松政策究竟有没有效果?意见也是众说纷纭。
支持者认为量化宽松政策产生了非常积极的效果。理由有二:其一、假若没有美联储果断及时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银行金融体系即使不完全破产崩溃,也会出现大范围破产垮台的悲惨局面,1930年代那样长期的大萧条必将重演。其二、假若没有美联储持续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经济衰退的时间肯定更长,程度肯定更深。所以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绝对必要和正确。
反对者则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仅对于刺激经济复苏没有效果,而且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未来将产生极其严重的恶果。理由亦有二:其一、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挽救那些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助长了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的心理预期和道德风险,许多金融企业不仅不会吸取金融危机之教训,反而会继续从事风险过度的经营活动,甚至变本加厉为牟取短期暴利而不顾长期风险,埋下未来金融危机之隐患。
其二、量化宽松政策释放的货币或流动性对于刺激真实经济复苏收效甚微,甚至没有效果。尽管美国商业银行体系流动性异常充足(2010年以来,美国商业银行超额储备长期维持在1万亿美元以上),私人信贷却没有出现增长。相反,绝大多数货币或流动性都流向资产价格市场、货币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推动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回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货币外汇市场交易量急剧放大(目前全球每天外汇交易量超过4万亿美元)。因此,量化宽松政策释放的流动性迅速恶化了全球通胀预期和资产价格泡沫,加剧了全球汇率动荡和投机热钱对各国金融货币体系的冲击。
要充分理解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我们必须深入检讨它的理论基础。我认为梅泽和伯南克等人的量化宽松政策哲学有四个方面的错误:
(1)他们没有明确区分信用和货币,甚至简单将货币等于信用。他们似乎以为,大规模扩张银行体系或经济体系之货币量或流动性,必然就意味着银行体系或经济体系之信用增加。他们似乎也没有明确认识到:真正左右经济活动的并不是货币或流动性,而是信用或借贷。增发货币或流动性,并不等于信用或借贷增加。
(2)他们假设中央银行扩张的货币或流动性,能够顺利甚至均匀流向经济体系的每一个决策单位(个人、家庭、公司等等)。因为逻辑上,只有中央银行扩张的货币流入到经济体系的每个决策单位,让他们觉得手中货币实在多得不能再多了,货币真的“不值钱”了,他们才会开始大把花钱购买商品(消费)或资产(投资)。假若中央银行扩张的货币并不能均匀流入到经济体系的每一个决策单位,梅泽和伯南克的货币政策思路就走不下去,行不通了。
(3)根据经济学着名的“永久收入假说”,个人消费最终取决于永久收入或长期收入,本质上与货币无关(这是“货币长期中性”学说的另一个版本)。如果扩张货币或流动性不能改变人们的永久收入预期,甚至恶化人们的永久收入预期,那么货币政策对于刺激经济复苏必将适得其反。早在196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货币理论大师蒙代尔和托宾就曾经指出人们经济行为的一个重要性质:当人们的通胀预期恶化之时,人们预期自己的真实财富下降,可能反而有增加储蓄的趋势!易言之,通胀预期恶化不仅不会刺激人们去消费和投资,反而会打击消费和投资!此乃着名的“蒙代尔—托宾效应”。的确,多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经验表明:通胀预期恶化对消费和投资的打击非常严重,经济增长往往一蹶不振。
(4)真实经济复苏的关键是信贷的持续增长。从刺激真实经济信用需求和供给的角度看,假若通胀预期恶化,尽管原则上信用需求可能增加,因为债务人未来的还款负担可能因通胀恶化而降低,然而,信用供给却可能急剧下降或持续萎靡,因为债权人担心未来债权因通胀而缩水,经济持续萎靡让赖债风险上升。从信用供需角度看,我们不能肯定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够刺激真实经济的信贷供给,能够刺激真实经济复苏。
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的困境,完全证实上述基本论点:决定经济复苏的根本力量,不是货币供应量或流动性,而是私人经济部门的真实信贷。
2010年8月10日美联储货币政策会议的决议说得非常清楚美国经济复苏放缓和前景堪忧之根源,乃是真实经济未见根本好转,核心则是经济体系之信用持续萎缩:“最近数月来,产出和就业的复苏步伐已经放缓。预期未来经济复苏速度很有可能更低。尽管家庭支出在逐步增长,然而,失业率居高不下、收入增长异常缓慢,家庭财富持续缩水,信用市场持续紧缩,皆显着制约着家庭支出的增长。企业的设备和软件投资确有上升,然而,非住宅结构类(investment in nonresidential structures)投资依然萎靡,雇主不愿意增加雇佣新员工。新房开工数始终维持在萧条水平。银行信贷继续萎缩。”
五、量化宽松诱发热钱人民币面临巨大压力
理论和现实已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达不到刺激经济复苏的预期目的,为什么美联储还要锲而不舍地实施这项政策呢?
“末日博士”鲁比尼教授和其他几位学者认为,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目的是迫使美元汇率走弱或贬值,希望借此刺激美国出口增长。理由很简单:美国反复要求人民币大幅度快速升值,中国却坚持缓慢升值或不升值。无奈之下,美联储只好搞量化宽松政策,让美元主动贬值或弱势,间接迫使人民币升值或强势。
从全球汇率“博弈”角度来考察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一个有趣而重要的角度,对中国尤其重要。2010年11月4日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人民币汇率一直持续单边升值,对许多中国出口企业造成巨大压力。根据最新的统计观测,2010年圣诞节期间,由于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浙江温州地区出口订单下降幅度高达50%,我国总体出口形势日益严峻。
国家外管局外汇储备增幅和人民银行外汇占款数据清楚表明: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正在刺激国际投机热钱加速流向中国。包括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内的许多主管部门负责人坦承:投机热钱流入房地产市场和其他市场,是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和通货膨胀预期恶化的重要推手。
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是: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让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愈加恶化。主要表现是:
(1)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和持续攀升,我国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2)美元长期走弱、美国和中国基准利率差距拉大,进一步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
(3)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预期推动我国资产价格上涨预期,导致房地产调控政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当然,这只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之一);
(4)我国对外部能源、原材料和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推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和维持高位,必然大幅度增加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本;
(5)人民币升值和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将削弱我国出口竞争力,经济转型和失业压力加剧。从根本上遏制中国的战略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一般看法都认为,这场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美国近三十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所谓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理想,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其背景是70年代的经济滞胀危机,内容主要包括: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等市场的干预,打击工会,推行促进消费、以高消费带动高增长的经济政策等。
1、对美国经济:美国的许多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急中“中标”,而且其次贷问题也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其次,美国经济基本面强健,不乏继续增长的动力。
这是因为美国的各方面仍然是世界最强的,如最新的世界大学排行榜显示美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力仍然是世界第一,且在相当的时间内没有国家和组织能撼动;而且美国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像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进行战略收缩就有效的缓解了当时的危机。
2、对中国影响: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
扩展资料
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 ,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
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次贷危机
2022年美国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是4.92万亿美元,消费同比增长,希望能帮到你。
零售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下:
一、零售行业的现状:
1、业态层次不齐,差距明显
目前零售行业主要有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等,没有类似沃尔玛的超大型零售企业,多为区域性大型零售企业,对于小地区来讲,一家零售企业管一个片区域甚至一个社区。
2、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
目前,零售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地址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低。
3、管理水平差距较大
目前零售行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
营销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等促销方式。
主要流量来源,还是等客上门的一种状态。
在这个消费升级的时代,消费者越来越看中消费体验,但是大部分商家没有意识、没有技术、没有资金去支持他们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服务,让自己不得不陷入运营的危机。于是区域性商家不断被优势商家吞并。
二、零售行业的发展趋势: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成为行业趋势
2016年末,新零售将一片萧条的零售业吹向了风口。便利店行业的火热程度也是一时无两,人们都达成一个共识,零售业的未来必定是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如纷橙e购便利店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以下三大因素促使大家达成这项共识。
1.网络购物市场规模庞大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2015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3.88万亿,同比增长3.3%;网络购物交易额达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9%左右,线上渗透率进一步提高;网络购物全年交易总次数256亿次,年度人均交易次数62次,市场的交易活跃度进一步提升。
截至2015年末,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4.13亿,较2014年底增加5183万人,增长率为14.3%;中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55.7%提升至60.0%,预计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发展成为行业趋势
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种科技的发展,传统零售商纷纷涉足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各互联网企业纷纷拓展线下商户,布局零售及服务O2O领域。基于互联网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前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如何应对零售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零售数字化升级。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增加,我国零售业市场规模逐年提高;在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的促进下,网上零售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占比也明显攀升。未来,传统品牌销售渠道的电商化,将有效的促进零售业的发展。
采用数字化技术赋能零售的各个环节,降低管理、经营成本,提升效率,让商超经营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主,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建立与用户的关系,实现数字化经营。
美国零售消费很强劲?都是一次性因素,持续性堪忧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美国零售销售数据公布对什么有影响、美国零售消费很强劲?都是一次性因素,持续性堪忧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