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名称:坤恒顺威21亿市值解禁,股价上涨93%,净利润稳步增长,R&D费用率达到24%的简单介绍
所属分类:新闻资讯
相关标签: # 坤恒顺威21亿市值解禁 # 股价上涨93% # 净利润稳步增长 # R& # D费用率达到24%
官方网址:
进入网站站点介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坤恒顺威21亿市值解禁,股价上涨93%,净利润稳步增长,R&D费用率达到24%,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 AI 财经 社 周享玥
编辑|赵艳秋
“酱油大王”海天味业的酱油又卖出了“大价钱”。
8月27日晚间,海天味业发布2020年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15.95亿元,同比增加14.12%,实现归母净利润32.53亿元,同比增加18.27%。不管是营收还是归母净利润,都远超中炬高新、ST加加、千禾味业等几家同行业上市公司数据之和。
而在股价上,海天味业更是一骑绝尘。数据显示,截至8月27日,海天味业股价报收183.02元/股,涨幅为6.41%,总市值高达5930.66亿元,是调味品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分析业绩和利润双增长的原因,与疫情期间,酱油这个刚需市场总体需求量变化不大有关。而且,受疫情影响的主要是餐饮行业,但它们采购的更多是大包装产品,利润率要低于以家庭烹饪为主的零售型产品。
不过,虽然业绩和市值一路走高,但海天味业增长瓶颈已现,产品大部分集中在属于红海竞争的中低端领域,这对于企业长期发展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压力。
市值平均一天涨15亿,“一瓶酱油”贵过“一桶油”
2020年上半年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无疑是稍显暗淡的,但对于海天味业来说,却算得上是“因祸得福”,股价、业绩实现双丰收,更是在8月18日创下了“一瓶酱油”贵过“一桶油”的A股大奇观,市值超越了中国石化,8月27日,中国石化的A股市值为4819.17亿元。
2020年1月2日是新一年的首个交易日,海天味业股价和市值尚为89.10元/股和2406.03 亿元,到8月27日就已经分别涨了105.41%、146.49%,达到了183.02元/股和5930.66亿元,位列A股上市公司市值第十名,相当于市值平均每天涨约15亿元。
事实上,打从上市起,海天味业就一直是资本市场的宠儿。从股价总体走势来看,2014年2月至今的6年多时间里,除了2016年处于微跌状态,其余年份均呈上升状态,2020年以来的涨幅更是超100%。
另据2020年半年报显示,庞康、程雪、黄文彪、吴振兴、陈军阳、叶燕桥合计持有海天味业55.89%的股份,为其实际控制人。其中,海天味业董事长、总裁庞康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合计32.51%。据此计算,截至8月27日,庞康的最新持股市值约为1928.06亿元。
而在一年前的2019胡润百富榜中,低调的庞康还首次以850亿元身家与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并列榜单第23位,成功晋级为中国食品饮料行业新首富。
海天味业何以能成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
业绩的长期稳定增长无疑是关键所在。
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9年,海天味业分别实现营收98.17亿元、112.94亿元、124.59亿元、145.84亿元、170.34亿元、197.97亿元,增速分别为16.85%、15.05%、10.31%、17.06%、16.80%、16.22%;实现归母净利润20.90亿元、25.10亿元、28.43亿元、35.31亿元、43.65亿元、53.53亿元,同比增长30.12%、20.06%、13.29%、24.21%、23.60%、22.64%。
即使是在受疫情影响较大的2020年一季度,其营收增速和归母净利润增速也分别达到了7.17%、9.17%。这样的长期业绩走势,再加上连续20多年的酱油行业龙头老大地位,海天味业受到资本青睐似乎不足为奇。
那么,是什么造就了“酱油大王”?
梳理海天味业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品牌建设与渠道建设是海天味业的两大法宝。
在品牌建设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大部分酱油还在以散装形态售卖时,海天味业就已经推出印有全新品牌LOGO的瓶装酱油,1999年,又斥巨资成为第一家在《新闻联播》整点报时环节打广告的酱油品牌。最近几年,海天味业更是冠名了《跨界歌王3》、《吐槽大会》、《中餐厅》等多部流行综艺,还在2014年邀请知名主持人汪涵做了首位代言人。
图源:海天味业官网
表现在数据上,2014年至2018年,仅用了5年时间,海天味业的销售费用就翻了一倍,从10.5亿元涨到了最高22.36亿元,2019年虽有所缩减,但仍旧达到了21.63亿元,2020年上半年为8.65亿元。
而在渠道建设上,海天味业有一套独特的“打法”,采取经销商、分销商/联盟商两级架构销售体系。由海天驻各地的销售机构与经销商共同对分销商/联盟商进行管理,并通过在一个区域设置多个经销商,进行内部“赛马”的方式,提升产品渗透。
据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海天味业的一级经销商数量已经达到6433家,较2019年底的5806家,净增长627家,相当于平均每天净增长约3.45家经销商,实现了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100%覆盖率,在中国内陆省份中,90%的省份销售过亿元。
而同期ST加加(加加酱油)、中炬高新(美味鲜)、千禾味业的经销商数量均在1000多家的量级,仅约为海天味业的1/5。
因此,即便假设产品差距不大,海天味业的售卖网络也更具竞争优势。
难以摆脱中低端烦恼,后续增长空间见顶?
虽然业绩和市值一路走高,但海天味业的发展并不是没有隐忧。
实际上,海天味业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产品大部分集中在属于红海竞争的中低端领域,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压力。
以营收占比在60%左右的支柱产品酱油为例,随着近年来中低端酱油市场的逐渐饱和,海天味业酱油产品的营收增速已经在不断收缩,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酱油类产品的营收增速分别为16.59%、15.85%、13.60%、10.71%,整体呈下滑趋势。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种现象昭示着海天味业在低端酱油市场的天花板已经清晰可见,而海天味业近年来不断尝试向料酒、火锅底料等赛道拓宽的动作,也被解读为可能是海天味业在遭遇业绩瓶颈后,寻求突破的新增长点。
据媒体报道,近日,海天味业天猫官方旗舰店低调推出了四款火锅底料,包含韩式辣牛肉、韩式部队、新疆番茄、云贵酸汤四种风味,单包价格15.9元,四包组合价39.6元,生产日期则显示为2020年7月份生产。
AI 财经 社查询发现,截至8月27日,海天味业新推出的火锅底料在天猫旗舰店上的月销量为624件。
图源:海天味业天猫旗舰店
“海天味业涉足到料酒、火锅底料等其他调味品市场,对它来说应该是最简单的。”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告诉AI 财经 社,“因为它已经在酱油领域积累了产能、品牌、渠道等资源优势,当它把这些资源和酱油行业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调味品领域,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去开发一个新的产品”。
据《火锅行业全产业链报告》显示,自2011年以来,火锅行业始终保持着10%以上的高增速,而火锅产业的快速发展,又推动着火锅底料市场的同步发展。
数据显示,2018年火锅底料市场规模在200亿元左右,近几年增幅达到15%左右,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310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400亿元,显然还“有利可图”。
不过,沈萌进一步分析认为,这种方式仍然是“在更多地与中低端品牌进行搏杀,并不能真正走入收益率更好的中高端市场”。
在他看来,虽然海天味业目前在国内处于一个比较领先的位置,但就全球酱油产业来说,其仍然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拓展。“在这种前提下,它就已经开始做料酒等横向的调味品市场介入,可能会分散其对于酱油市场核心主业的坚守,进而导致其长期处于产品中下游的水平,并不利于企业更长期的品牌积累和积淀”。
但海天酱油想要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酱油实现突围,显然也并不简单。千禾、李锦记、欣和、鲁花、厨邦等在高端酱油市场耕耘已久,抢占了很大一部分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日本酱油行业的领头羊龟甲万、法国达能、卡夫亨氏等外企也纷纷进军国内酱油行业,进一步加大了市场竞争。
调味品行业“因祸得福”,股价、业绩齐上涨
疫情期间“因祸得福”的不仅仅是海天味业,事实上,包括中炬高新、千禾味业、ST加加、恒顺醋业、天味食品等在内的多家调味品行业上市公司,股价和业绩都出现了大幅上涨。
就资本市场表现而言,截至8月27日收盘,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天味食品、千禾味业、恒顺醋业、ST加加的总市值分别为5930.66亿元、638.11亿元、420.57亿元、294.49亿元、268.29亿元、101.03亿元,较年初的涨幅均超过了100%。其中,千禾味业的市值涨幅更是达到了317.83%。
制图/周享玥
而在业绩表现上,2020年上半年,中炬高新、ST加加、恒顺醋业、千禾味业、天味食品分别实现营收25.54亿元、11.56亿元、9.53亿元、9.19亿元、7.99亿元,同比增加6.78%、12.87%、7.39%、45.98%、34.53%;实现归母净利润4.55亿元、1.07亿元、1.49亿元、2.00亿元、1.57亿元,同比增加24.31%、24.67%、3.63%、94.62%、79.85%,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出现较大增长。
即使是在受疫情影响较大、餐饮行业大规模闭店停业的一季度,6家企业中也仅有ST加加出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双降,中炬高新营收下滑,但净利润却反向上涨。
制图/周享玥
何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告诉AI 财经 社,“主要是因为酱油属于日用消费的必需品,无论是在外就餐,还是自己在家做饭,对酱油的总体市场需求量的变化其实是不大的。受到疫情影响的主要是餐饮行业,但它们采购的更多是大包装、批发的产品,利润率要低于以家庭烹饪为主的零售型产品”。
沈萌进一步分析,虽然受到疫情影响,餐饮行业方面对于低利率产品的需求量有所下降,但家庭烹饪所需的高利润率零售产品的需求却有所增加,“再加上电商等渠道成本的降低,多方抵消之下,酱油总消费量的变化可能不大,但是对于企业的业绩提升却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这一点在中炬高新2020年一季度的业绩数据中也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中炬高新实现营收11.53亿元,同比下滑6.32%,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上涨8.94%,达到了2.06亿元,净利率有明显提升。
对于调味品市场下半年的走向,沈萌认为,随着餐饮逐渐恢复运转,高利润率产品的销量,可能会有一部分回流到低利率的大包装产品,进而对利润率产生一定影响,“但由于整体的市场规模还在不断膨胀,整体业绩不会有明显下调”。
“下半年可能比较多的调味品企业会像海天味业一样,以自己的品牌为基础,向其他类型的调味品市场进行延展。”沈萌补充说。
五一过后,海底捞的股价一路下跌。自今年2月16日达到峰值以来,海底捞的股价已从85.80港元跌至42.55港元的最低水平。截至5月7日收盘,海底捞的股价为每股43.15港元。短短56天,2000亿的“火锅毛”股价已近腰斩,累计下跌47.47%。最新市值为2287亿港元,比2月份最高市值低逾2000亿港元。
劳动节过后,海底捞股价接连走低,5月5日跌幅超过6%,5月6日暴跌近10%,5月7日再次暴跌,创下全年每股42.55港元的新低。自今年2月16日高点以来,海底捞股价从85.80港元跌至42.55港元的最低点,股价一度暴跌50.41%。
截至5月7日收盘,海底捞股价下跌2.92%,至每股43.15港元。短短56天,股价较2月份高点下跌近一半,累计下跌47.47%。目前最新市值为2287亿港元,比2月份最高市值少2085亿港元。
至于海底捞股价跳水,中国食品行业分析师告诉媒体,首先第二季度节日很少,是餐饮业的淡季。另外,海底捞的股价一直以“火锅第一品牌”的名义处于假高状态,这种回调是正常的。
截至5月7日收盘价,海底捞总市值2287亿港元,市盈率622倍。环顾四周,整个港股市场,市盈率高达600倍的消费类股少之又少。
综合券商机构研究报告显示,大部分机构关注的是海底捞2021年估值预测的50倍。其中,国源证券表示,基于公司目前的复苏和开店预期,海底捞2021-2023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89元、1.39元和1.72元,相应的估值分别为48.9倍、31.5倍和25.4倍。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其中引用海底捞管理层的话说,今年4月份,其餐厅的整体离职率不到3倍。虽然在2019年同期回升到70%左右,但从3月份的3.5-3.7倍下降,业绩低于市场预期。5月1日至5月5日五一假期期间,海底捞整体成交率约为4.5至5倍。
业内有人认为,从近期股价的持续下跌可以看出,门店的快速扩张并不是刺激乐观资本的灵丹妙药,品牌知名度降低、盈利模式单一、服务模式竞争力下降等问题已经成为海底捞保持高质量增长的阻力。随着通胀预期的上升和美国债券收益率的飙升,市场氛围已经消退,一些高价值的餐饮巨头已被市场抛售。
今年春节以来,港股龙头餐厅大幅下挫。除了海底捞,九毛九跌17%,下步下步暴跌近50%,股价几乎减半。
2020年,比2019年少赚了20亿,但股价飙升了91%以上
受疫情影响,2020年将是海底捞运营最艰难的一年。
今年3月,海底捞发布业绩报告显示,2020年海底捞集团实现营收286亿元,同比增长7.8%;全年净利润3.09亿元,同比下降86.8%。根据公司公告,净利润减少是由于疫情导致门店流量减少,汇率波动导致汇兑净亏损。
海底捞2019年净利润23.47亿元,也就是说2020年比2019年少赚20.38亿元。
一方面净利润大幅收窄,另一方面海底捞门店扩张速度并没有下降。2020年,海底捞在海底捞新开门店544家,全球门店网络增至1298家,平均每天开1.5家,创公司成立以来新高。
但高速扩张的弊端正在凸显,流失率的下降和运营成本的增加都在拖累海底捞的业绩。换手率方面,海底捞开始见顶,财报显示2019年后门店换手率再次下降。
2020年,海底捞的流失率一线城市为3.4,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为3.6。海底捞的离职率与2019年相比,一线城市为4.7,二线城市为4.9,三线及以下城市为4.7。
周转率下降,净利润大幅下降,引起市场关注。根据CICC的报告,海底捞去年的预期净利润表现不如预期。由于周转率尚未恢复,新店扩张速度超出预期,公司2020-22年盈利预测分别下调74%、5%和3%,反映客流恢复需要时间。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新火锅品牌在市场上涌现,板屋、德庄、夏树等火锅品牌都以差异化的特色受到欢迎,威胁到海底捞的龙头地位。
虽然2020年是海底捞最难经营的一年,但股价却飞速飙升。海底捞被称为“火锅毛”,机构基金追捧。2020年海底捞股价暴涨91%以上。
“火锅王”热衷跨界,现在卖的是继毛菜、盖棉之后的“炸鸡”
近年来,海底捞一直热衷于跨境。经过扩张和涨价,海底捞还想出了其他“招数”——开辟新品牌,打造第n个品牌。
目前,海底捞通过内源延伸等策略打造了不少新品牌:对外,2019年先后收购“优定优”进入毛菜领域,收购“好面条”、“汉社中华料理”进入面食和各种中式餐饮领域;对内,2019年,孙公司先后推出“钓鱼派配面”和“新秦派面馆”;2020年推出“樊凡林”“秦小仙”等新品牌,推出9.9元的奶茶自选,增加奶茶品类。
鸡毛菜、面条、土豆粉等中餐品类之后,“炸鸡”最近在海底捞有卖。据悉,海底捞新品牌“苗世雄鲜炸鸡”已登陆郑州,开了两家店。根据“苗哥鲜炸鸡”微信微信官方账号信息,该品牌属于郑州苗哥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据公开信息,该公司由海底捞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优定游餐饮管理有限公司100%投资。
坤恒顺威21亿市值解禁,股价上涨93%,净利润稳步增长,R&D费用率达到24%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坤恒顺威21亿市值解禁,股价上涨93%,净利润稳步增长,R&D费用率达到24%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