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介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长城环亚控股预计2022年股东应占综合利润约为2.97亿至3.28亿港元,以及长城公司股份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目前,陆续有13家化肥上市公司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统计发现,多数企业预计净利润同比实现大幅增长,合计至少净赚200亿元。
受益于全球钾肥价格暴涨利好影响,青海盐湖、藏格控股等资源型企业持续“暴富”态势。仅青海盐湖一家,上半年净利润预计超90亿元,接近13家企业总量的半壁江山,可谓日进斗金。
各上市企业2022年上半年经营情况

在产能方面,青海盐湖为国内最大钾肥生产企业,公司拥有500万吨/年的钾肥产能;藏格矿业产能为200万吨/年;亚钾国际产能为100万吨/年;东方铁塔产能为50万吨/年。从2021年初的每吨2000元出头,到如今的每吨4700元,氯化钾涨价趋势非常明显。上述公司钾肥产品的平均毛利率高达40%至68%,因此赚得盆满钵满,上半年合计净利润最少达126.65亿元。

青海盐湖

根据青海盐湖半年度业绩预告,1月份至6月份预计公司盈利达90亿元-9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5.63%-334.55%。
目前,青海盐湖拥有500万吨/年的钾肥产能,在我国产能占比达58%,钾肥板块中盈利能力显著高于同行,该板块2021年毛利率68.51%,位列行业第一。
公司表示,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上涨原因主要是氯化钾及碳酸锂产品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使得公司业绩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

藏格矿业

藏格矿业是中国第二大氯化钾生产企业,近几年钾肥产量保持在100万吨以上,其中2019年产量108万吨、2020年产量112万吨、2021年产量107万吨。2022年,公司氯化钾产量目标仍保持100万吨以上。
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上半年盈利或达23.5亿元-24.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盈利额4.45亿元增长427.55%-450%。
藏格矿业表示,上半年营业收入及利润大幅度增长,主要系以下原因:
1.公司子公司藏格钾肥氯化钾产品销量增加、价格上涨,
2.二级子公司藏格锂业碳酸锂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3.公司长期股权确认投资收益增长综合的结果。

亚钾国际

今年上半年,亚钾国际预计盈利9亿元-11亿元,预计比上年同期增长78%-117%。
今年6月份,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代表着亚钾国际共计拥有了老挝甘蒙省214.8平方公里钾盐矿开采权,折纯氯化钾资源储量约8.29亿吨,成为亚洲大钾盐资源量企业之一。
公司表示,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上半年聚焦钾肥核心业务,制定了科学的销售策略,同时国际钾肥价格上涨,上半年经营业绩实现较大增长。

东方铁塔

据东方铁塔上半年业绩预告,公司净利润预计达4.15亿元-4.85亿元,整体盈利水平比上年同期增长104.75%-139.29%。
东方铁塔原本主营钢结构业务,为国家电网等国有大型企业供应铁塔等产品。2016年10月公司完成重组,由单一的钢结构制造企业转变为钢结构与钾肥产业并行的双主业上市公司。
近年来国际化肥价格的狂飙猛进,为企业迎来业绩巨大助力。
2021年,公司钢结构产品贡献营收7.37亿元,同比增长106.84%;而化肥业务贡献营业收入10.30亿元,同比增长43.44%。

云天化

上半年,云天化预计净利润为34.5亿元左右,同比增加119.47%,接近去年全年的净利润水平。
家中有矿,心里不慌。云天化是国内产能最大的磷化工生产企业之一。截至去年底,公司化肥总产能约883万吨/年,其中磷肥产能为555万吨/年。除化肥行业景气向好外,新能源汽车行业火热,也提升了磷化工产业链的景气度。
云天化表示,上半年能实现盈利同比增加,是其积极履行国内化肥保供稳价责任,全力抓好生产经营,积极统筹好国内、国际磷肥市场资源配置的结果。

湖北宜化

今年上半年,湖北宜化预计净利润达16.5亿元-1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43%-141.21%。湖北宜化的主导产品为尿素、聚氯乙烯、磷酸二铵等。
据业绩预告,上半年市场行情有利,公司主导产品的市场价格和产品销售同比涨幅较大。公司处置子公司股权导致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3.4亿元。

川恒化工

今年上半年,川恒化工整体盈利水平较去年同期将大幅提升,预计盈利3.6亿元-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3.95%-310.82%。
据公告,公司半年度业绩向好的主要原因是化工产品和磷矿石销售单价持续上升、磷酸销售增加所致。

云图控股

云图控股财务部门初步预计,上半年公司盈利9.5亿元-10亿元,同期增长135.41%-147.8%。
公司实现上半年经营业绩同比大幅增长,主要原因系复合肥品销量和销售价格同比增加;联碱产品和黄磷产品销售价格同比上涨,毛利率同比增加。

司尔特

司尔特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称,预计上半年盈利3.78亿元-4.28亿元,预计较上年同期增长50%-70%。
司尔特认为,公司半年度业绩预期同向上升系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首先主要产品市场售价及销量均比去年增加;其次公司出口产品毛利率也得到提升;再次司尔特充足的现金流为大宗原材料采购上议价提供了保障;同时作为其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其产品销售价格一直处于同行前列;最后公司业务布局涵盖磷矿石、硫铁矿、磷酸、磷酸一铵及复合肥等全产业链业务,产供销协同效率的不断提升使得公司产品成本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

四川美丰

四川丰美预计2022年半年度净利润为4.25亿元-4.65亿元,预计同比增长103.94%-123.14%。
上半年国内化肥化工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四川丰美主营产品的市场价格、盈利水平较上年同期增幅明显,使得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

湖北凯龙

公司预计,1月份至6月份盈利1.05亿元-1.25亿元,同比增长244.76%-310.43%。
民爆器材、硝酸铵、复合肥产品销售价格及销量同比上升,系公司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同时,关停恩施分公司向政府处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产生的资产处置收益增加,也导致其净利润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

鲁北化工

经鲁北化工财务部门初步预算,预计2022年半年度净利润为1.0952亿元,同比减少59.73%。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公司表示,受原材料市场价格同比大幅度上涨和疫情影响,生产成本上升,销售不景气,营业利润下降。

金正大

公告显示,金正大初步预计上半年净利润为0.2亿元-0.3亿元,与上年同期的净利润0.45亿元相比,下降34.70%-56.47%。
金正大表示,公司业绩同比减少的原因系已出售的去年同期产品毛利较高的欧洲康朴园艺业务不再纳入统计。另外,上半年股民诉讼案件诉请金额增加,计提预计负债,增加营业外支出也导致了净利润较同期下降。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0992.HK)在北京宣布并购IBM的全球PC业务,这标志着联想向国际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完成并购交易后,联想PC业务的规模将跃升为全球第三。联想并购是中国IT企业海外收购金额最大的案例,国内外媒体都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英国《卫报》发表文章认为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将开启中国的新经济时代,标志着中国公司真正开始了全球化并购。Stein Roe投资咨询公司的投资商查克·琼斯(Chuck Jones)表示,如果联想希望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收购IBM的PC部门就是实现这种目的的有效方式,否则联想至少还得为此付出十年的努力。而持怀疑态度的声音也不绝入耳,认为联想并购针对有美国精神象征的IBM,不得不面对政治、文化、管理及资金等现实问题。毫无疑问,这起并购凝聚了大量的商业智慧,并购者背后究竟蕴涵着什么样的利益诉求?并购对相关利益方会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又能给中国企业带来何种启示呢?
不同动因促成并购
衡量并购的得失必须了解并购的缘起,我们从联想和IBM的战略背景出发,剖析其是否具有逻辑清晰、判断合理的交易动因。
并购成为联想国际化路径的首选
从2001年到2004年,国际化已成为联想越来越亟需解决的课题。从联想的主要财务指标可以看出(图1),联想在经历了1997年到2001年的高增长阶段后,2001年是明显的拐点,此后各项财务指标的增长势头都明显平缓。对于急欲国际化的联想而言,渐进地通过自有资金扩大规模的方式尽管稳健,但略显缓慢,无法缩短超越竞争对手的时间。不仅如此,2004年3月,联想正式成为奥运会第11个加入的全球合作伙伴(TOP),在支付6500万美元现金及等价物的条件下,能够以奥运顶级赞助商的身份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市场营销,为此,联想必须具备足够广泛的营销网络,才能充分享受自己的权利。但是,如果联想为了充分利用奥运营销资源而组建自身的营销网络和人才储备库,将耗费大量的资源和资金,也未必能赢得时间。因此,并购已成为联想国际化路径的首选。
联想控股的总裁柳传志(柳传志新闻,柳传志说吧)曾表示,联想集团收购IMB PC的主要目的是看重其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但我们认为,联想海外并购的根源在于战略利益的驱动,无论从地缘的角度,还是从产品同质化的角度看,联想与IBM PC之间都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表1、表2);除了业绩亏损外,IMB的PC业务能够弥补联想所匮乏的竞争力要素,包括获得品牌、通道、销售人员、管理团队、售后服务等,并购后联想可以便利地在IBM搭建的平台上拓展国际业务。对联想而言,“与大象一起跳舞”虽然并不轻松,但除此之外,似乎并无更好的选择。
财务结构暗示联想管理层存在并购冲动
美国学者麦克·詹森和威廉·麦克林(Jensen Meckling)的研究发现,在负债较大的资本结构下,公司管理层具有强烈的动机去从事那些尽管成功机会甚微,但一旦成功则获利颇丰的投资,因为一旦成功,管理层将获得大部分的收益,而如果投资失败,则由债权人承担大部分费用。他们提出的企业代理成本理论认为,与股东相比,管理层更关心企业的规模问题,因为一般来说,规模高速扩张的企业,管理层升迁的机会更多,大企业管理层的声誉、社会地位及所获得的各种货币、非货币收入也较中小企业高。
由于股东不能完全监督和控制管理层的并购行为,管理层有可能牺牲股东利益去追求并购。尽管管理层持股、薪酬计划或其他激励机制能起到一定约束作用,但这些努力一般不足以使股东与管理层的目标达到完全一致。
从联想的情况看,1999-2003财年间其资产负债率大体保持稳定,但2004财年资产负债率达到46%,较2003财年的38%明显上升;而截至2005年3月31日,联想高管持股比例仅为0.58%。在负债率较大的资本结构下,联想的高管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并购IBM的PC业务。虽然历史上PC行业的并购结果表明成功机会甚微,但一旦成功,联想的高管将获得大部分的利益。
麦克·詹森还发现,企业拥有闲置资金时,管理层倾向于将多余的资金投资于能够扩大企业规模的非盈利项目,而不喜欢将这些资金用于支付股利或回购债券,这实质上是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增加自己的利益。从联想的情况看,联想集团的现金流量充裕,2005年达到了30.19亿港元,较2004年增长13.9%,但联想摊薄后的每股盈利仅增加了7%,派发的每股股息仅增加了4%。从这一角度看,联想并购可能同样与高管的倾向性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
联想的并购行为确实进一步提升了管理层在业界的影响力。2005年12月《中国企业家》杂志公布“2005年度中国企业领袖”25人名单,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因帮助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业务而排名第一位,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同月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2005年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业领袖”中,杨元庆排名21位,入选的原因同样是其全球扩张计划。联想并购行为带来的部分经济结果与麦克·詹森的解释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PC业务拖累业绩使IBM无法容忍
任何并购交易的达成都是双方博弈的结果。IBM出售全球PC业务的动因,与其近年向服务软件业务转型的战略密切相关。IBM现任CEO萨姆·帕米萨诺(Sam Palmisano)在解释IBM出售全球PC业务的动机时称,最主要的原因是IBM的市场战略已经与PC业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而联想集团却在PC市场占据优势。我们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根本原因在于PC业务对IBM的整体贡献率已经降到无法容忍的地步。
财务数据表明,IBM近些年来业绩稳定,但增速缓慢,关键业务的边际利润出现下降趋势;尽管2003年其软件业务获得了高达86.5%的边际利润,但仍然无法阻止总体边际利润下降1.1%;随着Microsoft、Intel、惠普等跨国巨头的竞争,IBM面临着市场份额被蚕食的危险,尤其是IBM引为自豪的全球服务领域也出现了边际利润下降的趋势,从2002年的26.3%下降到2003年的25.1%。这说明IBM已经缺乏“成长即是美”的活力,需要优化利润结构。
进一步对比IBM 1994年和2004年的分类业务可以发现,2004年服务业务收入的金额和占比都有明显的上升;尽管软件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维持在15%-18%之间,但其对公司毛利贡献却始终高达33%以上;而PC业务收入虽然占总收入的12%,但包括PC在内的硬件业务利润仅占总利润的0.7%。2001年-2004年上半年期间,IBM的PC业务营收达341亿美元,但累计亏损9.65亿美元。著名市场研究咨询公司Gartner在几年前就预测IBM会在2007年前退出PC市场,理由是IBM的PC业务在表现最好的年度占其全部利润也不到1%,而该业务的盈利及增长趋势难以超越居于领先地位的戴尔。由于投资者对IBM的经营业绩不满意,2004年IBM股价跌幅达6.3%,而同期美国标准普尔指数上涨9.1%。
协议内容IBM略占上风
筹备安排
从2003年12月起,联想开始着手对该项收购进行尽职调查,聘请麦肯锡为顾问全面评估并购的可行性。2004年春节过后,联想又聘请了高盛公司作为财务顾问,开始了与IBM长达一年的艰苦谈判。联想集团和IBM的销售收入和品牌认知度相差悬殊,因而这起收购也被媒体称为“蛇吞象”。但杨元庆认为联想的并购是有备而来,联想进行战略转型的时候,先实施了两次战术准备,即全球改换标识和加入奥运TOP计划,因此,此次收购IBM PC业务是联想实施国际化的重要标志,而不是起点。
双方为本次交易能够顺利通过美国政府审查做了充分准备。IBM曾邀请了包括前国家安全顾问斯考克罗夫特(Brent Scowcroft)在内的政要出面游说政府部门,还说服美国政府放弃了阻止北卡罗纳州罗利三角科技园的研发人才转入联想的要求,这保证了并购中最宝贵人力资源资产顺利移交给联想;而联想方面也积极配合美国政府部门调查,并做出了让步:不寻求获得IBM美国政府客户的名单,联想员工不能进入除IBM PC部门外的任何IBM办公楼等。虽然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延长了对该项并购的审查时间,但审查最终于2005年3月9日通过。
交易结构
2004年12月8日,杨元庆正式宣布双方已于12月7日签署最终协议,协议主要内容是(图2):
一、代价支付。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收购IBM全球PC业务,成为新联想。收购代价包括6.5亿美元现金、6亿美元联想集团股票及承担IBM PC的5亿美元债务。首次交割将于2005年4月30日实施,此前联想须于2004年12月8日向IBM支付25,000,000美元现金作为商誉保证金。商誉保证金和应计利息252,493美元由IBM保管,交割时用于抵扣联想应付IBM的现金代价。根据协议,首次交割时联想须向IBM支付现金624,747,507美元(经扣除商誉保证金和应计利息),并按每股2.675港元的发行价向IBM配发821,234,569股股份及21,636,459股无投票权股份。这样,首次交割完成后,IBM占联想已发行股份总额(包括股份及无投票权股份)约18.9%,占联想投票权总额约9.9%。
二、品牌管理。品牌管理为期5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4年12月-2006年5月),联想在合作中只能使用IBM原品牌及旗下的Think系列,IBM将继续销售贴有其品牌的电脑,目的是避免原有客户流失到戴尔或惠普;第二阶段(2006年5月-2008年3月),IBM与联想合作开发新的品牌;第三阶段(2008年4月-2009年12月),联想的品牌Lenovo将成为双方合作中的主要品牌,IBM将以标签形式注明其在该品牌中的贡献。
三、业务整合。这是整个交易中最为复杂、最核心、最棘手的内容。IBM的全球PC业务全部交给联想管理,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即长城国际(不含其X系列生产线)以及位于日本大和和美国罗利的研发中心。此外,IBM与联想签定了若干附属协议。IBM向联想提供范围广泛的三年期过渡服务,包括财务与会计支持服务、市场推广和销售支持服务、采购服务、开发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房地产设施服务和IT服务,预计总费用不超过7.05亿美元;IBM向联想提供策略性融资和资产处置的五年期服务,预计总费用不超过4.36亿美元;联想委托IBM进行五年期维修和质保服务,预计总费用不超过11.65亿美元;IBM向联想提供五年期市场支持服务,预计总费用不超过8.66亿美元;联想向IBM出售作为内部使用的PC,为期五年,预计总费用26.03亿美元。
四、人事安排。杨元庆担任并购后的新联想的董事局主席,IBM原负责PC业务的沃德(Stephen M. Ward)出任新联想的CEO;同时,IBM原PC业务下的约1万名员工成为新联想的员工(其中1/4在美国,中国区约占40%)。
资金安排
由于收购总代价高达17.5亿美元(约136.5亿港元),而联想2004财年末的净资产还不到45亿港元,考虑到自身的财务和融资风险问题,联想希望避免完全以现金支付并购费用。IBM则希望维持PC业务的影响力并分享可能带来的利润,也有意持有联想股票。最终IBM持股联想18.9%,接近收购项目股权的交易上限(超过20%实质上是合资形式,需要股东大会表决)。
根据柳传志当时的说法,联想集团的现金储备仅约4亿美元,而需要支付的现金就有6.5亿美元,资金缺口巨大。为避免出现资金风险问题,联想主要通过银行借款解决资金的问题,与银行达成了过渡性贷款协议。2005年4月26日,联想与若干银行签定6亿美元的定期的抵押贷款协议,该定期贷款由联想集团及若干附属公司无条件做出担保,贷款利率较3个月伦敦银行同业往来贷款利率高出0.825%,于5年内分期偿还。贷款银团牵头行主要包括工银亚洲、法国巴黎银行、荷兰银行及渣打银行,其他参与银行则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亚洲和欧美等地的16家银行。这样,如果将联想自有资金、此次融资和联想此前货款汇总,联想可动用资金共约为13.5亿美元。由于并购后新联想的运营收入将急剧扩大,而过渡服务费等费用不需一次性支付,联想即使在支付IBM收购款6.5亿美元现金后,仍将手握7亿美元现金。
IBM的PC年营业收入达到95.66亿美元,加上联想并购前的年营业收入,合计将达125.37亿美元,这样大的规模对联想的营运资金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是,并购后IBM持有18.9%的股份而成为联想战略投资者,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联想维持业务面临的压力,因为与IBM战略结盟可提高联想的融资信用等级。
出价合理性有待观察
联想的出价是否合理呢?我们有必要先分析一下标的资产的详细情况。根据并购协议,IBM体系内的PC业务未经审核的账面净资产为-9.76亿美元,包括总资产15.34亿美元,总负债25.09亿美元。而IBM本次出售的PC资产按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的未经审核账面净资产为-6.8亿美元,这是因为出售资产扣除了服务器交叉业务、与LG的合作项目及长城国际的股权等项目。财报显示,IBM PC业务2003年亏损高达2.58亿美元,而且在收购前两三年间业绩乏善可陈。对此,联想的财务顾问高盛公司认为主要原因是质保费用的支出影响了PC业务的盈利能力,具体来说,由于IBM此前生产和出售的一部分PC产品安装了有问题的元器件,直接影响了IBM PC业务2003年和2004年上半年的业绩。因此,联想和IBM的交易协议规定,如果今后在若干PC产品中再发现此类元器件问题,IBM将承担一切质保开支。但是否此举就可以防止并购后该业务继续大幅亏损,目前还难以判断。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并购给联想账面带来巨额商誉。因为收购总代价为99.25亿港元(包括已付现金50.68亿港元,直接交易费用5.21亿港元和发行股票公允市值43.35亿港元),而所购入净资产的公允市值仅2943万美元(包括可识别无形资产48.68亿港元,股权报酬计划13.73万港元,有形资产1623万港元,和已承担负债49.92亿港元),二者之间巨大的差额构成了98.95亿港元商誉。根据新的香港会计准则规定,联想所购入的无确定使用期限的无形资产将不必进行摊销,但部分购入的无形资产及股权报酬计划将按其估计使用年限进行摊销。因为联想购入的无形资产初步估计使用年限在3-5年之间,因此短期内将对联想利润指标构成较大负担。
IBM将PC业务卖给联想后,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从事高端信息服务市场。因为大量研究表明,计算机建筑群的核心并非PC,而是网络及其需要的关键要件。PC业务对规模庞大的IBM来说,基本等同于“瘦狗”业务。另一方面,仅仅通过并购协议,我们无法推测IBM是否确实进行了战略调整而彻底退出PC业务领域。在合作之初,IBM还将继续销售其PC,同时X系列并未包括在并购标的之内;在未来PC市场景气的情况下,IBM完全可以在5年期满之后终止与联想的合作并收回IBM的品牌使用权,重操旧业,与此同时IBM仍持有19%的联想股份,仍可以享受联想和PC的成长利益,可谓狡兔三窟。此外,在首次交割后数年内,IBM将持续与联想进行过渡服务、策略性融资和资产处置服务等关联交易,获取巨额收入,而联想向IBM出售作为内部使用的PC,边际利润是双方协定的,非常有限。
并购为联想带来的直接效益有限
提高了管理成本
并购后,联想首先对高管的组织分工重新进行了调整,以符合国际化的要求。首席技术官贺志强主要负责北京、日本大和和美国罗利的研发中心,高级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弗兰·奥沙立文(Fran.O'Sullivan)负责全球产品,高级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刘军(原联想中国区首席运营官)领导全球供应链系统,包括采购、物流、销售支持、供应链战略规划及生产制造等。
由外部人担任并购后公司的要职,能够为联想国际化发展带来新知识和新技能,降低内部人合谋和逆道德风险的概率,但他们的薪酬不菲。并购后,联想吸收了原IBM团队的许多成员进入高管层,如首席营销官德普克·阿德瓦尼(Deepak.Advani)、负责全球销售业务的拉维·马尔瓦哈(Ravi.Marwaha)、与刘军任联席首席运营官的弗兰·奥沙立文、负责业务开发的副总裁史蒂夫·佩特拉卡(Steve.V.Petracca)和负责人力资源的高级副总裁威廉·马特森(William.Matson)等。2005年,联想又从外部引入了四名高层:曾在收购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合伙人吴亦兵任首席战略官;从战略投资者德州太平洋集团处引入首席集成整合官凯文·伯恩斯(Kevin.Burns);首席信息官史蒂夫·班德罗扎克(Steven.J.Bandrowczak)来自于敦豪国际速递;仁科前首席法律顾问詹姆斯·肖内西(James.P.Shaughnessy)空降成为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法律顾问。
根据联想2005-2006财报,多位董事在该财年都获得大幅加薪,其中杨元庆的薪酬由上一财年的424万港元增至该财年的2175万港元,增幅逾4倍;联想首席财务官马雪征的薪酬由上一财年的301万港元增至该财年的961万港元。联想前5名最高薪人士的酬金也由上一财年的580万港元增至该财年的2853万港元;而整体董事及最高薪人士的酬金,更由上一财年的1270万港元增至该财年的1.75亿港元,激增12.8倍。此外,联想的非执行董事及独立非执行董事的人数由上一财年的4名增至10名,而薪酬则由每名平均约200万港元增至约400万港元。
大量并购案例表明,在大规模的企业兼并交易中,CEO是最大的获益者。联想并购后的CEO沃德亦不例外,其酬金为联想之冠。2005年12月20日,联想宣布更换CEO,公告显示,沃德在任8个月的酬金达到1.12亿港元,而沃德辞职后,联想从戴尔高薪挖过来的新任CEO阿梅里奥工作约3个月,薪酬已达到1883万港元。
被迫引进新股东,控制战略方向
并购对联想股权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并购IBM之前,国有股东联想控股持有联想集团57%的股份,公众持股43%。2005年4月30日,联想与IBM首次交割完成后,联想控股持有46%,公众持有35%,IBM持有19%。
2005年3月30日,联想又引入三家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德州太平洋集团(TPG)、泛大西洋集团(GA)和新桥集团(NCL)共计3.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2005年5月18日,联想按每股发行价1000港元向三家公司发行了2,730,000股非上市A类累计可换股优先股;并发行了可用作认购237,417,474股联想股份的认股权证。可换股优先股共可转换为1,001,834,862股股份,占联想已发行股本总额的13.4%及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约10.24%;认股权证共占联想已发行股本总额的3.18%及扩大后已发行股本约2.63%。如果三家战略投资者持有的优先股全部转化成普通股,联想控股的股权将降低至42.2%,公众将降低至33.2%,IBM将降低至13.4%(图3)。
通过本次发行,联想获得资金净额为3.47亿美元,其中约1.5亿美元用以从IBM购回无投票权股份,余下2亿美元将用作新联想的日常运营。2005年5月1日,联想与IBM签定协议,按每股2.725港元回购IBM持有的435,717,757股无投票权股份,代价为152,331,909美元。2005年5月17日,IBM将110,635,946股无投票权股份转换为同等数目普通股股份。
三家投资者拥有的优先股在转股前每年将获得4.5%固定累计现金股息,按季支付,而不是按股份享受分红。杨元庆曾解释说,这表明联想对自己太有信心了,因为联想股价现在处于低位,联想不希望在这时出售股份,协议转换股价较当前股价溢价16.7%就是最好的证明。公开资料显示,三家投资公司实力雄厚,在高科技领域有很多成功的并购案例,尽管它们很难对联想整合IBM PC业务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其总计3.5亿美元投资所对应的投票权也不足以影响联想的重大决策,但对联想而言,首先,它们将多方面为新联想提供资源,推动联想实施整合。三家投资机构进入后,联想董事会再次作出调整,三家投资者各派一名董事进驻联想。据内部人士透露,三家公司派驻的董事与联想的中国高管在压缩成本等重要的问题上意见一致,不支持原IBM PC高管所坚持的高投入高产出政策。也就是说,联想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强化了对公司战略方向的控制。其次,从股权比例看,如果三家投资者不准备长期投资联想,也不会对联想的股权结构产生太大影响。最后,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资金可能还有另外一层考虑,即联想管理层已经做好了最充分、最坏的打算:即使IBM的PC业务营业额急速下降,联想也有足够的资金,不会出现现金流断裂。
竞争对手大多受惠
毫无疑问,联想并购IBM的PC业务及IBM退出PC业务会对戴尔、惠普等竞争对手产生重大影响。戴尔是全球最大PC制造厂商,也是联想最主要的竞争对手,2004年电脑销量达到3100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17.9%,占美国市场份额33.1%,由于不提供大型、专业服务器和整体服务,戴尔丧失了许多赢得PC大客户的机会,IBM退出PC业务则强化了戴尔在亚洲及其他市场的地位。据媒体报道,戴尔亚太主管认为戴尔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恢复增长势头,预计2006年中国市场占戴尔全球销量可超过10%,2006年亚洲业务增幅将大大高于全球整体水平。惠普是全球第二大PC制造和销售商,也是IBM最大的竞争对手,业务范围包括PC机及咨询服务等广泛领域,近年盈利状况一般。IBM出售PC业务后整体优势将有所弱化,同样可能会改善惠普在市场上的生存状态。
从中国市场来看,2005年第三季度,戴尔的市场份额居第三位,前两位的联想集团和方正集团分别占34.5%和12.7%,惠普第四,占7.5%。联想并购后,中国国内市场出现了电脑价格大战,惠普连续推出十几款家用电脑,最低价格首次跌破4000元;此前,方正、华硕等笔记本电脑价格已经有了大幅下调。联想如果整合成功,势必冲击现有的市场和价格体系,而各大厂商降价正是为了从立足未稳的联想手中抢夺客户。但Gartner的分析师Leslie Fiering认为,除了戴尔,没有其他厂商能持续保持盈利。
由于PC制造商力量分散,占有80%市场份额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和软件制造商微软具备对PC产业极强的谈判能力,而IBM的退出会弱化英特尔和微软这一能力。联想并购IBM PC后,由于规模的扩大更加具备采购优势,会进一步改善与英特尔及AMD的商业合作关系,同时也会加快PC产业链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和调整,有利于进一步优化PC产业结构。
对IBM而言,出售PC的亏损包袱有利于轻装上阵。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周伟(Henry chow)曾表示,虽然2005财报显示IBM的利润在下滑,但在卖掉PC业务后,IBM核心业务利润呈上升趋势。公告并购的复牌日2004年12月9日,IBM股票在纽交所报收于96.65美元,较开盘价上涨0.55美元,涨幅为0.57%,成交量5,310,700股,而IBM的关联企业长城电脑股价迅速跌停。联想并购IBM PC后,IBM持有80%股份的长城国际的生产、销售系统将转入联想旗下,由于前景不明,国内投资者深感担忧。
我们以并购交易公布日2004年12月8日为基准日,以基准日前后20天为考察时间窗口,则IBM股票相对于标准普尔指数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11.18%。而如果以基准日至基准日后4日为考察窗口,联想股票相对于恒生指数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11.70%。并购交易双方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表明,在这起重大并购交易的资本市场较量中,联想暂时处于下风。
联想未能逃离“赢家诅咒” 资本市场不看好并购
历史上大量并购案例的结果表明,能够最终赢得交易的通常是出价最高者,但赢家却往往笑不到最后,这似乎成了并购企业的“赢家诅咒”。联想和IBM之间的并购交易能否逃出整合失败的宿命,目前给以定论似乎为时过早,但资本市场显然对此并不看好。
从联想股价走势图可以直观地发现,自2004年1月开始,联想的股票收益率就明显落后于恒生指数的收益率,而在2004年12月8日宣布并购IBM PC业务后,联想的股价出现了大幅下跌。2004年12月9日,联想股票报收于2.575港元,较上一交易日下跌3.74%,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看淡联想的并购交易前景,也担心联想迫于资金的压力,会采取寻求发行新股募集资金等冒进的融资手段。2004年12月8日到2005年1月31日期间,联想的股票跌幅达21.5%,而同行业可比公司方正电子(0418.HK)的同期跌幅为12.11%,恒生指数的同期跌幅为2.14%。从超额收益率指标看,联想在2004年12月8日-2004年12月14日期间的超额收益率均值为-0.39%,累计超额收益率为-11.7%。因此,我们基本可以判断,投资者对联想“蛇吞象”的前景并不乐观,投下了反对票(图4)。
盈利能力下降,财务风险加大
从联想首次交割到现在,时间仍较短,财务指标未必能完全反映出并购产生的效应。但从各种财务指标目前显示的变化趋势看,并购对联想产生了负面影响。
杜邦分析指标显示,并购后,联想净资产收益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图5),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销售净利润率降幅很大,2005-2006财年第三季度较2004-2005财年第一季度降幅达77.55%。影响销售净利润的主要指标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这些费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幅增长。
联想董事会曾在股东通函中对新联想的业务前景进行过描述,认为此次并购可以进一步打造联想品牌、更好地致力于创新、加强销售力度和进一步降低成本。我们根据董事会描述的前景,用四个维度对联想财务状况进行考察,即盈利能力、现金产生能力、偿债能力(稳健性)及营运能力(表3)。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为止,联想并没有表现出并购后的正协同效应,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的明显弱化给联想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资金压力,进而形成了财务风险隐患。
首先,从盈利能力来看,目前为止并购并没有产生出预期的协同效应。总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环比持续下降,尤其是主营业务利润率,2005-2006财年第三季度较2004-2005财年第一季度
雪球 · 聪明的投资者都在这里
道琼斯指数33147.25(-0.22%)
上证指数3116.51(0.88%)
创业板指2356.42(0.41%)
恒生指数20145.29(1.84%)
道琼斯指数33147.25(-0.22%)
上证指数3116.51(0.88%)
创业板指2356.42(0.41%)
恒生指数20145.29(1.84%)
道琼斯指数33147.25(-0.22%)
打开App
中国长城:信创长城 国防长城
有眼不识泰山
2021-01-03 17:04
我在2020年写了一篇中国长城的文章,当时有7万人阅读了该文章,但是长城基本面越来越好。飞腾芯片业务及技术有重大突破,公司信创业务尤其是行业级市场超预期,公司的股权激励基本完成且获得4.5%股份,是中国央企的首例,公司定增已经启动且大股东参与定增,公司控股股东实行混改完善治理架构。更为重要的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军工通讯及电子业务随军工行业的振兴,业务蓬勃发展,现将旧文重发。
中国长城是国内最早开展自主创新、自主安全产品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核心业务覆盖自主安全关键基础设施及解决方案、高新电子及重要行业信息化等领域。公司2017年以每股13.05元的对价完成CEC旗下长城信息、长城电脑等相关业务板块的重组,公司名称为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为000066,重组完成后公司是中国电子旗下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专业集团公司。截至2019年三季度,中国长城注册资本29.28亿元,总资产180.89亿元,净资产65.82亿元,在职员工近1.5万人。
作为计算机民族品牌,近年来,中国长城砥砺前行,通过突破核心技术,走出了从基础软硬件到整机、业务系统的创新发展之路,已经具备“芯—端—云”核心能力,形成从“国产CPU-部件-终端-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产业布局,能够提供自主安全国产化完整解决方案。
因此,可以说,中国长城是中国电子集团旗下的最重要上市公司平台,是该集团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板块,是中国电子集团旗下最重要的子公司之一,是中国的“电子长城",主要有以下八大亮点:
亮点一、中国长城是信创产业新基建龙头,国产化替代中的国家队标杆,肩负着国家网络安全、自主可控的重大国家级使命。公司融合自身在主板、电源、硬盘、显示器等全产业链自主研发的制造优势,打造基于“PK体系”的国产整机、一体机、笔记本、服务器等产品和应用平台。公司是此轮实施计算机国产化中的核心企业,近期在多个省区布局成功500万台/年产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今年疫情会带来党政军国产化采购减少的担忧,其实这个完全不需要担心,信息安全事关大局,国产化替代规模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压缩,只不过采购进度导致年当年确认收入的推迟的可能。今年开始全面进入实施国产化替代,加上云计算市场快速发展,即使今年国产化替代不到500万台假如只有300万台,对中国长城来说公司的PC机和服务器订单有充分保证的,我们从谨慎性出发今年至少完成60万台PC机和4万台服务器收入确认,就可能增加50亿以上收入。保守预计2020—2022年收入分别60亿、100亿、150亿元,公司毛利率约29%在,由于核心配件能够自供,成本控制能力强,净利率基本可以保证10%左右。如果公司能完成500万台全部投产,公司PC机和服务器收入将达到500亿以上。如果公司开拓民用市场顺利,公司收入更是爆发性增长。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数字经济不可缺少的载体,计算机和服务器市场十分广阔,公司今年产能达到年500万台,预计三年内产能年1000万台。有人评价公司团队十分优秀,市场开拓能力强,只要经营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到位,格力电器的今天,也许是中国长城的明天。
亮点二、飞腾技术是国内A股首位的CPU的半导体芯片公司,是未来中国的“英特尔"。
旗下天津飞腾技术公司打造基于“国产飞腾CPU+麒麟OS操作系统”的“PK体系”,成为中国计算机中国标准,阿里、腾讯、百度等一大批公司与之完成适配,生态链正在迅速形成,飞腾公司核心产品就是自主可控PC机和服务器CPU芯片,公司获得ARM架构的指令集授权,FT-2000/4 是目前信创业界主频最高,功耗最低,工艺最新进,缓存领先的一款面向桌面终端的 CPU 产品,具备了多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今年7月公司子公司天津飞腾正式发布了新一代高可扩展多路服务器芯片腾 云 S2500,此前飞腾主要支持单路服务器。 腾云 S2500 性能大幅提升,8 路性能超鲲鹏:腾云 S2500 采用 16nm 工n 艺,主频 2.0-2.2Ghz,64 核架构,支持 2 路、4 路和 8 路直连,可以形 成 128 核到 512 核的计算机系统。腾云 S2500 相比上一代产品 FT-2000+ 单路服务器芯片的性能大幅跃升。根据飞腾研究院的测试数据,在整机 性能方面,双路的 SPECint 分值增长至原来的 2 倍,四路是原来的 3.5 倍。在分布式数据库性能方面,双路服务器的 tpmC 值线性提升至原来 的 2 倍,四路则增长至原来的 4 倍。在云桌面支持方面,双路服务器支 持虚拟机 70 个,增长至原来的 2.5 倍,四路服务器支持虚拟机 140 个, 增长至原来的 5 倍。此外,飞腾研究院测试数据显示腾云 S2500 性能已 经与双路直连的华为鲲鹏旗鼓相当,而在八路上则已超过华为鲲鹏,是 国产性能最强的多路服务器系统。目前飞腾生态合作伙伴正积极展开基 于腾云 S2500 的双、四、八路服务器研制,预计今年 Q4 能大规模供货。性能正在追赶国际巨头英特尔,被国际权威机构评为全球最有发展潜力60强半导体芯片公司。此项今年开始业绩呈现爆发性增长,预计2019年收入达到10亿元,五年内收入将超100亿。
亮点三、飞腾技术未来将分拆上市,是资本市场潜力无限的分拆概念龙头。
根据中国电子集团的目前整体规划,我们预计不久飞腾明年登陆科创版的可能性很大。
飞腾去年收入2.07亿,今年收入10亿,2024年预计芯片收入100亿元。明年上市,估计到时飞腾估值应在4000亿元以上,长城占31.5%股份,这块估值就在1200亿以上,现有业务估值1000亿左右,所以明年可以给它市值2200亿。届时自主可控国产CPU芯片公司将展现中国资本市场,目前中国长城是飞腾的第一大股东,去年11月解决了管理层股权激励问题,以公司董事长为代表的核心团队拥有10%股份,这公司一旦上市成功,作为国产CPU芯片龙头,公司市值在应该在两千亿以上。按照管理层五年目标100亿收入,净利润应该在20亿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很多业务板块也同样具备分拆上市的条件。如高新电子、金融和医疗IT软硬件设备。
亮点四、中国长城是国内军工通信信息化装备绝对龙头,具有特有的稀缺性。
中国长城是我国国防信息化系统方案和装备的重要提供商及服务商,专注我国信息化主战装备、海洋信息安全产业及自主可控军事信息系统建设等核心业务。中国长城军工业务板块核心企业包括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圣非凡电子系统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长沙湘计海盾科技有限公司等。
中国长城围绕做大一个军工板块的目标,面向 “陆战场”和“海战场”两个方向,积极做强做大五大核心业务:军事通信、定位导航、自主可控计算机与网络、水下战场信息化、军贸业务。
中国长城具备较强的战术通信系统总体设计能力和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具备覆盖全频段产品线的战术通信系统及设备关键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能力,超短波战术通信整体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中国长城是我军水下通信、远程水声通信系统和装备的重要供应商,为部队提供水下特种通信技术体制及其主要通信装备,整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中国长城作为国内少数几家拥有新型光纤水下探测设备研发制造能力的企业,致力于发展成为我军水下预警探测体系建设的新兴力量,在光纤传感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我们预计中国长城上述军工业务今明两年有望贡献60亿以上收入,实现净利润4--6亿以上,业绩实现高速增长。
亮点五、公司是华为产业链,机房基站电源核心供应商。公司是电源领域龙头企业,形成了服务器电源、台式机电源、通信电源、LED 电源、工控电源五大产品,在服务器电源和 PC 电脑电源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导地位。是电源国家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之一,拥有全国唯一的企业开关电源技术实验室,研发出国内单体功率最大的塔式服务器电源和国内最高功率密度的电源,长期为华为等主流厂家配套自主研发超高性能数据中心服务器、通信基站电源,为目前全球知名的超级计算机配套,使公司跻身于国际先进的超级计算机电源供应商行列,产品出口欧美日本等中高端市场,尤其是要关注的是公司自主研发储能系统先进可靠,光储技术代表业界先进水平。随着5G建设通信基站和数据中心大力发展,以华为为代表企业采购会大幅增加。预计电池电源业务将今年达到40亿元以上。
亮点六、公司是国内金融机构和医疗IT装备软硬件龙头企业。金融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和设备供应商,深度参与包括中国工商银行智能网点建设、中国建设银行智慧柜员机项目以及中国银行智能柜台项目,提供银行对公业务系列自助解决方案、智慧银行方案、自助发卡机产品解决方案等,该业务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公司也是医疗电子领域开拓者,形成了长城医疗互联网+智慧门诊病区建设方案,医院自助综合服务系统与银医一卡通模式三甲医院市场占有率为全国第一,承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首次在国内实现了信息安全技术在医疗信息领域的应用。
亮点七、公司是固态锂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先行者。公司的特种装电池研发中科院物理所等科研院所共同进行技术攻关,某型产品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某型无人机用航空锂离子蓄电池系统通过项目评审,锂离子电池系统首次在航空方面得到应用。公司研发试制的 48V10Ah 钠离子电池组成功实现在电动自行车上的示范应用,2018 年公司与中科海钠合作推出钠离子电池低速电动车,标志着新能源研究院在钠离子电池技术上的又一突破性进展,该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已达到 120 Wh/kg,是铅酸电池的 3 倍左右。
亮点八、公司是军工ETF、计算机ETF和人工智能ETF基金配置的核心标的。公司股票已经获得计算机ETF512720、人工智能ETF、军工ETF512710等多只ETF基金重仓配置,由于中国长城是未来的科技龙头,公司的稀缺性、成长性、确定性将国内主流机构重视,也是重点配置的标的。随着大批量ETF的发行,中国长城作为核心资产,是机构长期必配的标的。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中国长城是为我国第五疆域网络安全的提供核心产品的公司;没有安全自主的计算机产品,就没有国产化的IT产业,中国长城国产化IT产业领头羊;没有领先军事通信装备,也没有国家主权完整,中国长城为军方守卫海、陆、空和天的核心装备的提供商。国之长城,非中国长城莫属。目前中国长城已经获得了重大发展机遇,未来业务将跨越式增长,预计2020--2022中国长城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80亿、250亿及330亿,扣非后利润分别为15亿元、22亿元及30亿元。
中国长城(000066)2019年初严重超卖,从4.58元底点开始启动,年最高涨幅达380%多。今年疫情后下探到从12元下方再次启动,未来还有多大空间?去年启动的科技股行情,很多股票都会有10倍以上的空间。中国长城不一定是最牛的股票,但一定是排在A股前30的科技龙头之一。
中国长城,长城中国!代码是66,股价是36还是66?我们拭目以待。
以上作为投资讨论,仅供参考。
全部评论
LiuHongj68
先生早安!
2021-01-16 09:14
股海大美妞
但是股价并没有涨多少啊 跟光伏新能车那些几倍比的话哈
2021-01-04 21:49
hyy5195
厉害了,当时选的时候就是冲着成交量好,军工概念,股票结构好,个股概念是龙头,没有细细研究基本面
2021-01-04 14:09
温暖的中海
回复@前行为更好: 自主可控来说,CEC比CETC产业链更完善,从cpu、整机、操作系统、数据库,到交换机、路由器,到网络安全、云计算,尤其”飞腾+麒麟”体系,是目前自主可控最完善的生态。
2021-01-03 18:59
2
有眼不识泰山
回复@前行为更好: 多数没戏。不过雷达板块可以看一下
2021-01-03 17:22
前行为更好
请教下,CETC旗下的资产怎么看
2021-01-03 17:13
专刊雪球专刊 特别版
雪球特别版——段永平投资问答录(投资逻辑篇)
段永平:著名企业家,小霸王品牌缔造者, 步步高创始人,vivo和OPPO 联合创始人,网易丁磊生命中的贵人,拼多多黄峥的人生导师。他同时也是著名投资人,早期投资网易获100倍以上回报,目前重仓茅台、苹果等优质公司
查看专刊
大盘解析
收评
01-03
【A股2023迎开门红,两市超4200股收涨;数字经济板块掀涨停潮,信创、数据要素、软件等轮番领涨;蒙脱石散概念发酵;锂电、光储等赛道股午后表现亮眼】 三大股指早盘小幅走低后持续走升,截至收盘,沪指涨0.88%,深成指涨0.92%,创业板指涨0.41%。两市全天成交7888亿,超4200股收涨,北向资金净卖出5亿元。
午评
01-03
【沪指涨0.56%,收复3100点,两市超4000股上涨;数字经济板块持续飙涨,软件、信创、数据要素等集体走强;酒店、旅游板块大幅下挫,西安旅游跌停】 数字经济板块持续飙涨,软件、信创、数据要素等集体走强,新冠特效药板块再度活跃,蒙脱石散概念发酵,证券板块不振,酒店、旅游板块大幅下挫。 截止午盘,沪指涨0.56%,深成涨0.55%,创业板指涨0.03%;两市半日成交4672亿,超4000股上涨。北向资金半日净卖出10亿。
盘前必读
01-03
A股今日迎2023年首秀!机构表示做多窗口即将开启;上海称目前未发现境外输入毒株BQ.1和XBB的本土传播;元旦假期全国交通出行持续回暖;比亚迪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继续创新高;基金年度业绩榜单出炉,前两名均被万家基金包揽,第三名花落金元顺安。
热门文章
我敢赌10万块。跌停是100%了,主要是犯众怒了,大家开始全面思考证券公司的价值了,估计所有证券公司都害怕了,明天凡是带证券二字的公司都要跌5%以上,会哀鸿遍野。华泰这次至少3个跌停,因为,犯众怒了,这个太要命了。
相反,比亚迪发布公告,单月新能源汽车交付23万辆,这个社会价值太高了...
温柔的海浪237评
男人重仓买入一支股票,下跌了30%,整天唉声叹气。
妻子见状问明原因后,觉得自己有办法,于是在低价时抄底买入丈夫之前的股票,认为这样不但解套而且还能大赚一笔。
可是妻子买入后,过了几天,该股又跌了20%,现在夫妻俩一起唉声叹气。
在股市中,很多人都抄过底,当然我不否认有...
澄明若镜222评
调研一下各地疫情恢复情况,可以说说当地商场、娱乐场所的人流量情况,从12月防疫调整到现在1个月时间,马上又是春节了。想听听大家真实的反馈。
我先来。坐标:北京
元旦出去逛了两天,大型商超人流量基本恢复平时的80%左右,几个冰场人很多,电影院的话,imax的阿凡达场全部爆满,其他场...
赛艇队长201评
我有一个5.83%的35年大计
陈达美股投资198评
有个做摄像头的机会在靠近,问下朋友们,要不要整个长文呢。
$民和股份(SZ002234)$ $派林生物(SZ000403)$ $五洲特纸(SH605007)$
依茜而行151评
明年货币未必会宽松的,今年没少放了,复苏要让今年放的高能货币流通起来。
超额储蓄10万亿,其中明年释放1w亿消费增量,给社零总额带来弹性1%,这1w亿增量其实还有不少要去到家庭防疫与医疗保健开支里。
老龄化到了加速阶段,这个超额储蓄放不放的出来是说不准的事情,咱们国家的老龄化年...
metalslime151评
早盘15分钟。今天23年第一个交易日,看样子大家还是比较谨慎。上证平开低走,15分钟带量三低盘,今天好的一点是量能足够,有量就比没量强,至于今天大家还有点谨慎可能还是来自于现实的压力,不过股票不是反应现实,是反应未来的预期。板块方面,医药,电动自行车,民爆,国资云,医美,热点散乱,...
欲说还休99139评
突然发现,中国年轻人对“出国游”的态度开始变了!这段时间,随着逐渐“放开”,出国游成为了很多年轻人讨论的话题,但意外发现,风向似乎已经变了,年轻人对“出国游”突然不再像以前那般向往,这是怎么了?
的确有人说,现在放开了,终于可以出国游了。但看到更多的是,很多人感叹,终于可...
朱邦凌136评
香港又更新了接种不同疫苗的病死率的数据,很明显,接种疫苗比不接种安全,接种四针疫苗最好了;mRNA疫苗确实比灭活疫苗要好,但灭活疫苗的效果仍然很显著。对于尚无法获得mRNA疫苗的人来说,没有必要死等mRNA疫苗,先把其他疫苗打上再说,之后有mRNA疫苗后再补也不迟,因为估计未来好几年都得每年...
1
汤诗语136评
【心如死灰,没有心气】
一生积德行善,为何最近厄运缠身?没有勇气了。
期待弱鸡股反弹就像等着中彩票……导火索应该是上周四晚上公布的客户第二天平盘开太弱,说明资金对此无感,之后全天走弱跌-4%,今天又-6%……
上周五-2.-3%舍不得割肉,最后变-4%,上周五-4%不割今天-6%割……你...
莫贫126评
很多投资者纠结周期。
我持有老窖和神华。
关于白酒的周期,煤炭的周期,让很多投资者都很担心,其中也不乏长期关注我的球友。
我们都知道万物皆有周期。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知道:万物皆不同各自周期的经历和结果并不一样。
这轮地产周期,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周期高峰期过度融...
一MAN120评
比亚迪股份:2022年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235,197辆,上年同期93,945辆。
7X24快讯115评
在深圳,来深工作或生活最常接触到的就是房东。很多人羡慕房东每个月拿着几串钥匙坐等收钱,现在连收钱都省了直接账单微信转账。在深圳这样的群体不少,他们可都是高收入群体,一栋平常十层的房子,一年收房租大概有上百万。
如今这种机会过去了,深圳甚至全国个体都很难买地建房子了,更别说...
【中国路面机械网 独家整理】 2022年3月底,工程机械各大企业陆续发布2021年度业绩报告。在我们收集到的行业业绩中,大部分企业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部分企业预亏。
三一重工:2021年营业收入增至1061亿
4月22日晚,三一重工披露2021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主导产品市场份额持续提升,实现营业收入1061.13亿元,同比增长6.82%,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0.33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19.04亿元,全年经营运行保持高水平。
三一国际:实现营业收入约101.9亿元 ,同比增长约38.4%
3月29日盘后,三一重装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公布了2021年度业绩。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101.9亿元,同比增长约38.4%;净利润约13.1亿元,同比增长约24.5%。
徐工机械: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843.28亿元,同比增长14.01%
4月18日晚,徐工机械披露了2021年年报,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43.28亿元,同比增长14.01%;实现归母净利润56.15亿元,同比增长50.57%。
中联重科:2021年年度实现营业收入671.31亿元,同比增长3.11%
3月30日,中联重科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1.31亿元,同比增长3.11%。报告期内,高空作业机械、土方机械、新型建筑材料及农业机械和智慧农业等新兴板块占公司收入比例已超过20%,同比提升近6个百分点,贡献度逐渐增大。2021年中联重科工程机械持续稳固和提升,全年工程机械产品销售收入635.23亿元,同比增长3.49%。其中,混凝土机械、工程起重机械、建筑起重机械三大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市场地位稳固。
柳工股份:2021年实现营收287亿元,同比增长10.48%
3月31日,柳工发布年度业绩报告称,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287.01亿元,同比增加10.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9.95亿元,同比减少30.9%。、
山河智能:2021年年报拟于4月30日披露
山推股份:2021年净利2.09亿,同比增长107.91%
3月29日,山推股份发布2021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59,943,043.64元,同比增长29.0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9,474,938.40元,同比增长107.91%。报告期内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26,511,421.72元,截至2021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4,384,491,019.24元。
厦工股份:2021年预计亏损7800万-1.1亿
1月29日,厦工股份发布2021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21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800万元到-11,000万元。
铁建重工: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95.17亿元,同比增长25.05%
报告期内,铁建重工实现营业收入95.17亿元,同比增长25.05%;实现净利润17.35亿元,同比增长10.74%。同时,铁建重工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98元(含税),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5.23亿元(含税),占公司2021年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0.12%。2021年铁建重工研发投入高达6.78亿元,占营收比例达到7.12%;研发人员数量1413人,占总人数的28.6%。
中国龙工:2021年销售收入136.91亿元,同比增长6.29%
中国龙工发布2021年业绩,收益约人民币136.91亿元(单位下同),同比增长6.29%;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2.75亿元,同比减少约34.9%;每股盈利0.3元,拟派末期股息每股0.22港元。
安徽合力:2021年主营收入154.17亿元,同比上升20.47%
3月11日,安徽合力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主营收入154.17亿元,同比上升20.47%;归母净利润6.34亿元,同比下降13.4%。
达刚控股:2021年预计净利6850万-9650万,同比增长6%-50%
1月29日,达刚控股发布2021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业绩同向上升。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50万元-9,65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43%-49.94%。
森远股份:2021年预计亏损亏损1.2亿-1.8亿同比由盈转亏
森远股份发布2021年度业绩预告,预计业绩由盈转亏。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2000万元–18000万元,较上年同期由盈转亏。
潍柴动力2021年报:营收超2000亿元,净利润92.5亿元
近日,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公司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报告期内)按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经审计之全年业绩。2021年,潍柴动力克服大宗商品涨价等不利影响,毛利率水平稳中有升,周转效率高位运行,彰显强劲经营韧性。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03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3%。基本每股收益为1.1元人民币。潍柴动力高度重视股东回报,全年共派发股息每10股3.7元。
云内动力:2021年实现净利润7492.97万元
2022年3月30日,云内动力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全文。报告显示,2021年,云内动力实现营收 80.30亿元,同比下降19.77%; 净利润7492.97万元,同比下降67.2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203.38万元,同比下降68.15%;基本每股收益为0.04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1.31%。
恒立液压:2021年报实现收入93.09亿元,同比增长18.51%
3月7日,恒立液压发布2021年业绩快报,2021年,实现收入93.09亿元,同比增长18.51%,归母净利润26.94亿元,同比增长19.51%;单看Q4,恒立液压实现收入21.26亿元,同比下滑16%,归母净利润7.08亿元,同比下滑9.5%。
宇通重工:2021年实现营收37.57亿元 同比增长7.82%
2022年3月31日宇通重工披露年报,报告期内,宇通重工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7.57亿,同比增长7.82%;实现归母净利润3.93亿,同比增长33.55%,产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0.84 亿元;每股收益为0.75元。其中,重工有限实现扣除非经营性损益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2.39 亿元。
中集车辆:营业收入276.5亿元,同比增长4.3%
中集车辆年报显示,中集车辆2021年经营稳健,实现营业收入276.5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净利润9.9亿元;总资产与净资产分别达到217.8亿元及12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与18.5%;每股收益0.48元。公司在全球销售各类车辆超20.0万辆,同比上升3.0%;全球半挂车业务四大市场均获得稳健增长,该业务营收提升至152.8亿元,同比增长12.5%;海外市场业务反弹迅速,北美市场与欧洲市场营收分别增长14.9%以及27.6%,跨洋经营优势凸显,全球的领先地位进一步提升。
全柴动力:2021年度净利润约1.52亿元,同比下降11.78%
全柴动力3月26日发布年度业绩报告称,2021年营业收入约55.08亿元,同比增加23.6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约1.52亿元,同比减少11.78%;基本每股收益盈利0.39元,同比减少17.02%。分配方案为:拟每10股派现金红利1.05元(含税)、不送红股、不转增。
上柴股份: 2021年营收244.02亿元,同比增长11.09%
3月18日,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柴股份”)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公告显示,上柴股份实现2021年度营业收入为244.02亿元,同比增长11.0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93亿元,同比增长87.48%;基本每股收益为0.561元/股。
华铁应急2021年净利润4.98亿元,同比增长54.31%
华铁应急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公司2021年度营业收入26.07亿元,同比增长71.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98亿元,同比增长54.3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64亿元,同比增长76.09%;基本每股收益0.57元。
国外品牌企业情况
威克诺森集团发布2021财年报告及2022年展望
在2021财年,威克诺森集团的业务发展从2020年由COVID-19大流行引发的低迷状态中恢复过来,回到了增长的轨道上。2021年,集团报告的销售额为18.662亿欧元,相对于前一年增长了15.5%(2020年:16.155亿欧元)。
【中国路面机械网 独家整理文章,装载请注明出处】
一、招股信息
公司名称:裕勤控股()
所属行业:建筑
全球发售股数(万股):55600
公开发售股数(万股):5560
招股时间:2020/11/23-27
暗盘时间:12月4日
上市时间:12月5日
招股价:0.23-0.27港元
每手股数:10000股
一手入场费:2727.21港元
市盈率:19.64
市值:5.5
绿鞋:无
基石投资者:无
保荐人:红日资本
二、新股简介
裕勤控股是一家香港海事建筑工程分包商,专门从事填海工程,并辅以船只租赁服务及其他土木工程。从往绩记录期间及直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为海事建筑工程项目及其他土木工程项目分包商。公司进行的海事建筑工程包括:填海工程、沙层的调整及沉积工程、海底管首工程、沉积物处理工程;此外,公司也从事其他土木工程,包括地基工程、地盘平整工程及道路及渠务工程。香港的填海工程较为集中,参与者较少。截至2020年11月,香港填海工程项目承建商共26名。裕勤控股市占率仅为0.5%
三、公司业绩保荐人
公司2017财年至2020财年四个财政年度(财政年度截至日期为5月31日),总收益分别为2.16亿港元、2.70亿港元、2.97亿港元及3.14亿港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3.2%;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234万港元、3298.8万港元、2875.2万港元及2811.3万港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0%公司由红日资本保荐,今年保荐的蚬壳电业,吃过大面
四、IPO综合点评
行业方面,建筑股,尤其是香港建筑股,历来容易出妖,涨跌幅很大。香港公开发售5560万股,每手10000股,合计5560万手,在不启动回拨的情况下,甲乙组各获配2780手。一手中签率预计40%
近几年,海外大厂纷纷选择与自主品牌合资造车,比如奇瑞与捷豹路虎结缘、林肯牵手长安,而最著名的,莫过于BBA里面的华晨宝马和北汽奔驰,其原因无外乎在于如果不是宝马和奔驰的巨大影响力,北汽和华晨是远远不及长城长安吉利奇瑞这几个老牌大厂的实力,那么如果抛开宝马和奔驰的金字招牌,结果又将如何呢?
最近,华晨中国就正式发布了2019年的年度业绩报告,报告中,2019年公司股东应占净利润为67.62亿元,相比2018年的58.21亿元,同比增长16.18%,这很大程度在于华晨宝马的出色表现,2019年华晨宝马销量达到创纪录的54.59万辆,而华晨宝马的净利润呢?76.26亿元!什么概念?
华晨汽车依靠于宝马合资挣了76.26亿元,最后拉通来算,净利润只剩67.62亿元了,你品,你细品?
同样依靠奔驰取得辉煌的北汽集团,2019年全年营业收入1746.33亿元,仅北京奔驰就占据了1551.54亿元的市场份额,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共40.83亿元,其中毛利润方面,整个北京汽车毛利374.87亿元,北京奔驰就贡献了422.15亿元,而北京品牌呢?负的47.284亿元!
作为对比,完全依靠自己收购或者自主研发的自主品牌中,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30日在港交所发布财报显示,2019年总收益974.01亿元人民币,净利润81.90亿元。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964.55亿元,净利润达45.26亿元。
诚然,目前来看,这两个品牌也并非一无是处。北汽依靠北奔赚钱,再投入到北京品牌的新车和新能源研发上,而华晨宝马的品控也在豪华品牌中有着很好的口碑,但相比较之下,华晨和北汽确实应该慎重考虑未来的发展道路了,一个纯粹的代工厂是永远不会成为百年车企的,而一个代工厂却会因为一次战略调整,最后直接陷入停摆和破产的结局。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待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关于长城环亚控股预计2022年股东应占综合利润约为2.97亿至3.28亿港元和长城公司股份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