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名称:实行欺诈发行和回购令制度,为全面注册制提供了有力保障_欺诈发行证券罪的意义
所属分类:新闻资讯
相关标签: # 实行欺诈发行和回购令制度 # 为全面注册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官方网址:
进入网站站点介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实行欺诈发行和回购令制度,为全面注册制提供了有力保障,以及欺诈发行证券罪的意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根据部署,市场最为关注的全面注册制落地的相关规章将在2022年出台,规章包括制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上市公司证券发行注册管理办法》等。
另外,与欺诈发行上市处置相关的一项相关制度也迎来巨大进展,即《欺诈发行上市股票责令回购实施办法(试行)》制定成为“需要抓紧研究、择机出台的项目”。而这一制度安排显也是注册制全面推出的有效护航举措。
2021年市场高度关注的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也将迎来新管理办法,这其中包括:制定《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备案管理办法》与《证券公司业务资格管理办法》、《证券期货业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及修改《证券基金经营机构信息技术管理办法》,将一同构成证监会虎年的四大重磅文件。
证券发行关系到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是资本市场的基础环节,也是《证券法》的动态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新《证券法》)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就是实行证券发行注册制。结合新《证券法》的规定,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证券发行的制度演变。
《证券法》关于证券发行的规定
我国首部《证券法》自1998年12月29日发布,历经五次修改变化,但只有2005年10月和2019年12月对《证券法》的修订涉及到证券发行规定的修改,其余三次修正均未涉及。证券发行具体包括首次公开发行新股、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公司债券发行等内容。现以《证券法》关于证券发行的基本规定为主线来了解其法律依据,具体如下表:
证券发行演变概况
证券发行一般指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售股票、公司债券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证券的活动,分为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非公开发行主要是指向一定数量的特定对象发行证券,比如公司内部股东、员工或有关的专业机构等。公开发行主要是指向社会公众发行证券,由于涉及公众利益,《证券法》要对公开发行行为进行规制。
实际上,在我国首部《证券法》制定之前,实践中证券公开发行实行的是审批制。审批制是以行政为主导,通过额度管理或指标管理来实现的,即在宏观上制定当年度的证券发行总规模(额度或指标),在确定的规模范围内推选符合条件的公司,进行发行申报审核。我国首部《证券法》重申了证券公开发行的审批制,保留了公司债券发行的审批要求,同时也明确了股票公开发行的核准制,具有向证券发行逐步市场化迈进的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展,2005年修订后的《证券法》明确规定证券公开发行实行核准制度。核准制一般指发行人发行证券要符合证券发行的条件,证券主管机关有权依照法律法规对发行人提出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发行人得到核准以后,才可以发行证券。核准制取消了指标和额度管理,并引入证券中介机构承担相应职责,其制度初衷是为了保证发行上市的证券和上市公司的质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是符合我国当时资本市场发展水平的,相较于“行政强制色彩”浓厚的审批制,已具有相当的进步性。
注册制的全面推行
注册制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证券发行方式。按照全面推行注册制的基本定位,新《证券法》对证券发行制度作出系统修订,为全面推行注册制打开了制度之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全面推行证券发行注册制度。“全面”体现在无论是首次公开发行新股,还是上市公司发行新股,以及公司债券、存托凭证等证券的公开发行均实行注册制。同时授权国务院对“证券发行注册制的具体范围、实施步骤”进行规定,为实践中注册制的有序实施提供了依据,预留了空间。
其二,精简优化证券发行条件。新《证券法》将首次公开发行新股应当“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要求,改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同时将“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及“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等内容进行优化及具体化。此外,取消公司公开发行债券的净资产规模要求以及“累计债券余额不超过公司净资产40%”的要求限制等内容,大幅度简化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
其三,强化注册制下证券发行的信息披露要求。新《证券法》第19条规定:“发行人报送的证券发行申请文件,应当充分披露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所必需的信息,内容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并要求证券服务机构和人员依法合规、尽职尽责,“保证所出具文件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新《证券法》还在第五章设置专章对信息披露进行系统规定。
此外,新《证券法》简化了证券发行程序,取消发审委制度和承销团强制承销制度,并对证券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制度等内容进行规定。细数我国证券发行的制度演变概况,本次新《证券法》对于证券发行的修订最为系统全面,新《证券法》在总结科创板注册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顶层设计为全面推行证券发行注册制提供了法律供给,彰显了制度与现实的融合,也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进入了全新的时代。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新《证券法》)第24条新增了关于欺诈发行股票责令回购制度的规定,这是新《证券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结合新《证券法》等规定,一起来了解下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制度的相关内容。
如何理解欺诈发行责令回购
欺诈发行是最为严重的证券违法行为之一,指发行人不符合发行条件,以欺骗手段骗取发行注册的行为。一家公司若能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利益。某些不符合上市条件的公司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财务造假等非法手段来达到上市的目的。但其行为是严重的证券欺诈行为,它突破了诚信底线,是法律所不容许的。
欺诈发行责令回购一般是指监管机构责令相关责任主体回购其通过欺诈手段发行并上市的证券,通过剥夺造假者的不当利益,强制其支付相应的经济代价进而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对此,新《证券法》第24条第二款明确规定:“股票的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等证券发行文件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已经发行并上市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责令发行人回购证券,或者责令负有责任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买回证券。”
欺诈发行责令回购的制度价值
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制度的确立主要具有如下价值:
其一,保障注册制改革的顺利实施。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规范股票的发行注册活动,保障注册制改革的有序推进。新《证券法》全面推行注册制改革,注册制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发行人要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全面、真实、准确地提供与证券发行有关的一切资料。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制度是注册制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其制度功能在于通过提高违法成本来震慑发行人以及负有责任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最终实现对欺诈发行行为的有效预防。
其二,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投资者的权利救济提供了新路径。若要投资者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完善的救济制度必不可少。在现有民事诉讼救济之外,欺诈发行责令回购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投资者的损失,帮助投资者节省诉讼费用、减轻举证负担以及缩短获赔时间,是一种高效便捷的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制度安排。
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制度的规范体系
鉴于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制度的重要性,我国目前关于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制度的规范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总体而言,主要体现为如下层面:
第一,法律层面的规范。新《证券法》第24条第二款确立了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制度的基本内容。新《证券法》作为资本市场的基本法律,其在立法层面的规定,提升了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制度的效力层级,同时也为将来制定更为详尽的具体操作规则预留了制度空间。此外,新《证券法》第181条提高了欺诈发行证券的罚款额度,丰富健全了欺诈发行证券的责任承担体系,为规范证券欺诈发行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部门规章层面的规范。首先,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制度是科创板注册制改革时探索创立的。证监会于2019年3月1日发布的《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第68条规定:“对发行人存在本办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的行为并已经发行上市的,可以依照有关规定责令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一定期间从投资者手中购回本次公开发行的股票。”在科创版注册制改革中,该条规定明确了欺诈发行责令回购的基本内容雏形。其次,新《证券法》实施后,为进一步落实新《证券法》的规定,证监会于2020年8月21日发布《欺诈发行上市股票责令回购实施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实施办法》是针对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制度的专门性规定,对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制度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完善,集中规定了欺诈发行责令回购的适用范围、回购对象的范围、回购股票的价格、回购股票的程序以及证监会做出责令回购决定的程序等核心内容,详实明确的内容规定对于将来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制度的具体实施具有实操层面的意义。
相信随着《实施办法》将来落地生效,欺诈发行责令回购制度的规范体系将会愈发健全,这能够使欺诈上市者付出严重代价,并对潜在造假者产生足够的震慑作用,使其真正敬畏法律,敬畏市场。这对于规范资本市场秩序,优化上市公司治理效能及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都将是重大利好。
关于实行欺诈发行和回购令制度,为全面注册制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欺诈发行证券罪的意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