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介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亏损还是净利润?华润可能已经找到了宝藏...,以及华润集团2020年利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我国的四大集团分别是华润集团,招商局集团,保利置业和中信集团,这四家集团都是央企,而且资历非常的牢,与他们相比来说阿里也算是比较年轻化的企业,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实力也是非常的强劲的。同时这四家集团的新建时间都是在90年代华盛集团,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香港设立的地下运输站为性生活的发展也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正确看待这4个集团,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活中一定要兢兢业业做人才行,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好的生活。
1、华润集团都是做什么的
华润集团曾经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香港设立的地下军事战,我们所熟知的万象城,雪花啤酒都是华润集团旗下的,可以说是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能量也是非常的巨大的,保利集团是主要负责我国的军事装备的出口的,而且就目前看来保利集团的设立范围是非常的广的,最常见的就是保利置业了,房地产事业可以说是做得非常的好。
2、中信集团是做什么的
中信集团的营业范围也是非常的广大,无论是证券银行还是房地产都在其经营范围之内,我们在很多城市里面也可以看到高楼林立的地方,会有中信集团的表示,这也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个大集团,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正确看待,同时对于招商局来说就不用过多陈述了。招商局的能量自然也是非常的巨大的,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了解这4个集团。
3、一个企业如果想要更好的发展,应该怎样做
从这个四个企业的发展之路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不仅有强大的商业能力,而且还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因此一个企业如果想要更好的发展的话,一定要为国家做贡献才行。
人人乐发家于深圳,和华润万家、新一佳并称为广东超市三大巨头。
如今,这三巨头命运各不同。新一佳也是在深圳起步,销售额曾最高达到了180亿,开出116家门店,可惜落到破产倒闭的境地,创始人还被通缉。华润万家背靠大型央企华润集团,发展的是顺风顺水,在全国开出几千家门店,实力雄厚。而人人乐,上市后就开始遭遇困境,直至今日没得到缓解,陷入亏损魔咒。
2017年,人人乐实现营业收入88.5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2.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986.18%;实现营业利润-4.35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54.86%;实现利润总额-5.2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570.54%。
2018年又是巨亏,近4年亏了17亿多,简直是惨不忍睹。
2019年1月30日晚,人人乐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18年1-12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0亿至-2.80亿,彻底颠覆了2018年3季度业绩预期"扭亏转盈"的说法,更令2017年已经巨亏5亿元的人人乐再度蒙上厚厚一层阴影。
1952年出生于江西的何金明,一路做到了深圳市金属交易所总经理,可以说是工作稳定的高管。但却在1996年,也就是44岁的时候砸了铁饭碗,下海创立了人人乐。
1996年人人乐的规模仅仅2000多平方米,日销售额不过几万元。而几年后的人人乐通过价格战快速崛起,甚至与超市巨头沃尔玛展开正面竞争。到2010年,人人乐已经成为了中国零售者业中的佼佼者。沃尔玛高管也曾表示:"在中国能够和其竞争的公司就只有人人乐。"可见人人乐的发展十分顺利。
2010年是人人乐的发展分水岭,这一年,带着无限风光人人乐上市了。但上市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了,反而增长乏力,盈利一落千丈。
就拿国内的永辉做参照吧,2010年,永辉和人人乐同时上市,当年,永辉的营收是84.75亿,人人乐是87.67亿,两家相差无几。到2017年,永辉营收到了583亿,而人人乐只有88.6亿元,两者相差6.6倍。在市值上,永辉现在是819.23亿,人人乐只有26.40亿,更是相差31倍之多。两家已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人人乐到底做错了什么?
【业绩下滑原因】
1.激进扩张留下巨大隐患
上市后的人人乐,似乎有点忘乎所以,开启了疯狂扩张之路,仅仅2011年,就开了24家门店。
盲目疯狂扩张后的隐患是巨大的,最突出的便是管理跟不上,据了解,人人乐的运营效率低下,平均运营费率高达23.53%,而永辉超市只有17.06%,这就是一项大成本。还有商品损耗率,人人乐高达1.53%,永辉只有0.26%,2014年和2015年,人人乐的商品损耗高达1.97亿、2.44亿。说白了就是门店是开了, 但是管理混乱,浪费钱的情况特别严重。
2..倚重价格战骑虎难下
价格战,是人人乐崛起的密码,也深植于企业的基因之中。
2017年,人人乐的主营业务毛利率仅为14.24%。经调查,14家上市连锁超市的平均毛利率在20%左右,人人乐垫底。
超低毛利率,让人人乐得以快速扩张,也极大考验着企业的运营能力。
100亿元营业收入,毛利率低别人6个点,也就少了6亿元的毛利润,差别能不大吗?
人人乐销售费用中占比巨大的租金和和人员薪酬,是导致公司亏损的主要原因。
既然成本这么高,为什么不像高鑫零售(06808.HK)那样,逐步提升毛利率至行业平均水平?
这可问到痛处了。
人人乐依靠价格战站稳脚跟、安身立命。本来公司就处在下行趋势中,如果放弃价格优势,规模优势必将不在,何金明可谓骑虎难下。
值得一提的是,人人乐一方面必须维持价格优势,同时又必须严控成本挤出利润,导致了产品和服务上的内控失效。于是,人人乐频因产品问题被处罚和曝光。
3.大量关店造成数不清的诉讼和巨额的赔偿及坏账
疯狂扩张后,人人乐又迎来关店潮、在2014和2015年,连关了31家门店。这几年,开店67家,关了48家。关店造成了数不清的诉讼和巨额的赔偿,就此项负债7000多万。2017年7月21日,人人乐起家的第一店,深圳南油店正式关闭,在经营了21年后,依旧没能挺住,令人唏嘘。
自从2010年上市后,人人乐仅仅2011年,2013年,2016年实现了盈利,其他时间全部亏损。
根据人人乐发布的2017年业绩报告,净利润亏损5.38亿元,同时截至2017年年底公司关闭11 家门店。 关店的同时还不断曝出人人乐出售产品的安全性问题,例如在2016年8月西安人人乐出售的猪蹄被检出瘦肉精。而后2018年5月份,重庆人人乐卖假冒食用油被查处,并且人人乐通过京东到家卖过期一周的酸奶,负面新闻被不断曝光使得人人乐的品牌形象一再下降。
一般来讲,关掉亏损的店就会减轻负担,然而对于人人乐来讲,关店并没有那么简单,反而成了亏损的起始点。
近些年人人乐因大量关店造成了数不清的诉讼和巨额的赔偿,根据2017年年报显示,公司2017年关联的诉讼达38起,涉案金额共计6670.53万元。在土地解约问题上因人人乐违反了合同而提前解约,所造长的负债达7000万元。公司净利润下滑的同时背负着上千万的负债,可想而知,此时的人人乐已经苦不堪言。
4.人才流失,思维固化、体制僵化
公司因背负负债压力的同时,公司上市后高管纷纷离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上市后,创始人何金明承诺给高管的股权激励并没有实现,导致CEO、副总裁、财务总监等一大批核心高管离职,还波及到下面,总监、区域经理、店长离职多大十几人,这是典型的"财聚人散"。
新一佳倒闭的原因之一是内部贪腐严重,一个做采购的,一两年内就能买车买房。而人人乐却是人才流失严重,核心都在人才上面除了人才的流失。
思维固化、体制僵化也是人人乐陷入困境的一大杀手。
受传统零售思维的影响,人人乐采用的运营模式是联营模式,将业务承包给其他商户。这种模式与自营模式相比,业务和权利都较为分散,不容易将业务做好做大,且各环节之间资源分散,不利于搭建统一的供应链。
体制僵化体现在企业内部管理上,由于内部流程过多,执行能力较弱,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上交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导致问题频出。另外人才流失后,人人乐不得不引入了大量'空降兵',而这些空降兵也不能够长久稳定的在公司,导致业务对接不上,出现断层,最终业绩下滑。
5.行业趋势也是人人乐业绩不佳的原因之一
在2013年之后。以大卖场为主的企业逐渐被互联网企业以及小而美的便利店蚕食着市场份额。回到人人乐本身,面对传统行业不及互联网行业的今天,转型成为必经之路。
面对连续的巨额亏损,人人乐也不是没有想过办法,一直在寻求转型,一口气创立了独立品牌Le Super,社区超市Le Life。生鲜超市Le Fresh。想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来挽救下滑的业绩,不过,人人乐还是动作慢了,从2015年才开始,并且在资金实力上,和永辉等没法比。也没有站队,现在线下的巨头们,都选择和阿里、腾讯、京东等巨头合作,一方面是资金上帮助,另一方面是线上线下融合,创造更多的可能。
线下市场经过几年的萎缩,现在已经到了临界点了,2016年,马云提出新零售,并开始向线下扩张,似乎线下市场又被盘活了。人人乐现在要做的是尽快整理好内部管理,找出创新的盈利点。比如永辉就是靠线上冲击比较少的生鲜盈利,其超级物种做的是有声有色。
大浪淘沙,人人乐还是具备一定实力的,但如果不在短时间内跟上,就可能会被淘汰。毕竟阿里携大润发,京东携永辉都来了。留给人人乐的时间不多了,或者说是和人人乐差不多情况的线下超市都一样,要么自寻出路,要么站队巨头,比如万达百货卖给苏宁。不然未来的日子将会更加艰难。
在中国白酒耀眼的光芒之下,啤酒产业一直低调得有些过分。红星资本局发现,其实龙头啤酒公司的业绩也挺好,比如青岛啤酒(600600.SH)、华润雪花等,就是其中的典型。
3月28日晚间,青岛啤酒发布2020年度业绩报告,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77.6亿元,同比略降0.8%;实现归属净利润22.0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86%,其中扣非净利润增长34.79%,表现尤其亮眼。
3月29日,青岛啤酒股价一路走高,收盘83.80元,上涨2.82%,总市值1143亿元。
无独有偶,前几天华润啤酒(00291.HK)也公布了2020年业绩,同样十分乐观;不过百威亚太(01876.HK)业绩继续滑坡,在中国市场销售有点惨。
青岛啤酒创 历史 最好业绩
2020年业绩不好怪新冠疫情,成为许多企业屡试不爽的“法宝”。但国产啤酒龙头青岛啤酒2020年仍然逆势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其中净利润更是创下了 历史 最好业绩。
从业绩披露的数据来看,2020年青岛啤酒实现营收277.6亿元,仍然保持了稳定,但净利润大增幅长,说明已经进入“量稳价增”的局面,为提高盈利能力创造了条件。
青岛啤酒的业绩表现远优于同行。2020年国内啤酒行业确实受到疫情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行业共实现啤酒产量3411万千升,同比下降7.0%。
2020年青岛啤酒加快了推出高附加值产品的速度,年内开发并投放市场的青岛啤酒“百年之旅”“琥珀拉格”等超高端新产品,符合市场消费升级潮流,也提升了产品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百年之旅”官方零售价289元/瓶,一时吸引了很多眼球,但象征和试水意味明显,更多还靠“琥珀拉格”拉动销售,价格在20-25元/瓶之间,与其他高端啤酒品牌差别不大。
报告期内,公司主品牌青岛啤酒共实现销量387.9万千升,其中“百年之旅”“琥珀拉格”“奥古特”“鸿运当头”“经典1903”“纯生啤酒”等高端产品共实现销量179.2万千升,保持了在国内啤酒中高端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引领了消费结构升级新趋势下的高质量发展。目前青岛啤酒已经形成9大系列、70多种产品,在中端、中高端及高端价格带都有分布,可以满足各消费层次消费者需求。
青岛啤酒在年报中表示,坚定不移地全力推进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青岛啤酒的品牌和品质优势,多措并举积极开拓国内外产品市场,实现了利润的逆势增长。近年来,公司继续深化实施“青岛啤酒主品牌+崂山啤酒第二品牌”的品牌战略,推进创新驱动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不仅自身业绩实现了快速增长,并引领中国啤酒行业高质量发展。
华润啤酒“有限多元化” 或进军白酒
在青岛啤酒发年报的前几天,另一家啤酒巨头华润啤酒(00291.HK)也公布了2020年业绩,同样十分乐观。
华润啤酒2020年实现营收314.48亿元,同比减少5.2%;实现净利润20.94亿元,同比增长59.6%。之所以华润啤酒出现营收减少、净利润反而上升的情况,也是受高端化战略的影响。2020年华润啤酒次高档及以上啤酒销量达146万千升,较2019年增长11.1%,带动平均销售价格上升。
华润啤酒以华润雪花著称,另外在2019年收购了喜力中国,形成“雪花+喜力”双品牌战略。
华润啤酒CEO侯孝海在业绩会上表示,2020年是华润雪花啤酒决战高端极其重要的一年,业绩超出预期,将雪花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21年的重点任务依然是决战高端,在次高端上争取更多的市场、更高的份额。
值得得注意的是,侯孝海表示,华润啤酒在“十四五”期间的战略将 探索 并聚焦、优选有限多元化的产业和品类适当进入,以充分释放雪花啤酒的管理、品牌、渠道网络能力,其中包括白酒产业的进入。
在此之前的3月10日,侯孝海率队到山东省潍坊市考察,并与地方政府就景芝酒业的相关合作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此前景芝酒业已经两度谋划上市受挫,这也被业内解读为华润啤酒或曲线进入白酒行业。
此次发布会上侯孝海也对此进行了公开回应,表示将优选“有限多元化”的产业和品类适当进入,这些产业或品类包括白酒、低酒精度的预调酒和果味酒等领域。他表示,大体来说,标准是该品类在网络、产品属性等方面和啤酒相近;同时只是实验性进入,逐步发展新的能力,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此外,选择有限多元化布局,还要对雪花啤酒目前的渠道网络产生重要的支持和聚合能力。
百威亚太掉队明显
更早些时候,百威亚太(01876.HK)也公布了2020年财报,全年百威亚太录得收入55.88亿美元,同比下滑12.4%;毛利为29.07亿美元,同比降14.4%;净利为5.57亿美元,同比大幅下滑42.76%。
百威亚太是全球啤酒巨头百威英博(BUD.US)整合亚太市场业务之后而设立的子公司,主要包括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及越南等市场。
百威亚太表示,疫情影响导致公司在各个市场的业务表现参差不齐,但泛亚平台保持稳健。2020财年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的收入下跌11%。虽然第四季度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销量、收入有所回升,但与上年同期相比仍处下跌状态。
百威亚太负责运营亚太地区超过50个啤酒品牌,包括百威、时代、科罗娜,以及福佳、凯狮、哈尔滨啤酒等。多年来,百威啤酒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一枝独秀,60%以上销量在夜场。但受疫情影响,夜场渠道遭遇重创,因此百威业绩受到的影响也更大。
经过多年竞争后,中国啤酒行业已经从群雄混战进入到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000729.SZ)、嘉士伯五强争霸的格局。截至目前,燕京啤酒、重庆啤酒(600132.SH)、珠江啤酒(002461.SZ)仍未公布2020年年报,其中重庆啤酒已归于嘉士伯旗下。
如今,百威啤酒正面对强力挑战,其竞争压力不容小觑。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内资啤酒品牌纷纷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发力中高端产品,青岛啤酒、华润雪花、珠江啤酒等均在中高端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对百威市场份额进行了挤压和蚕食。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青岛啤酒、华润雪花的业绩和利润增长在意料之中。随着啤酒消费高端化不断夯实以及发力,高端产品的占比在持续提升,整体的业绩和利润也是比较亮丽的。但是现在又面临新的问题,如果3年后高端市场也进入一个瓶颈期,或者说固化期之后,这些企业的增长路径以及增长的方向在哪里?这也需要思考。
责编 任志江 编辑 陈应鹏
本报记者 许洁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各个行业都经历了疫情大考,同时,疫情也成为了行业洗牌的加速器。作为大快消行业的啤酒行业,也正迎来一场行业大变局。
11月18日,华润雪花啤酒迎来 历史 上第一次全国性渠道伙伴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齐聚深圳,在“聚力高端,创梦未来”的主题下,共同分享了华润雪花的当下与未来。这次“首秀”,不仅让外界看到了蝶变中的华润雪花,也传递了一种信号——沉寂多年的啤酒行业将不再寂寞。
做大高端成啤酒企业共识
数据显示,2020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啤酒企业累计产量为2996.2万千升,同比下降7.5%。其中,10月份全国啤酒产量为187.6万千升,同比下降11.3%。
如果仅仅从产量数据来看,啤酒行业的产量在年内总体萎缩是不争的事实。但从个体来看,情况却大不相同,青岛啤酒今年前三季度虽然销量下滑,但净利润却在同比增长;华润雪花虽然没有公布三季报,但上半年的啤酒销量虽也同比下降,但净利润却增幅明显。
据华润雪花公布的2020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润雪花整体啤酒销量603.9万千升,较去年同期下降5.3%;但公司实现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11.1%,第二季度的销量、营收、利润三项指标均创 历史 新高。
啤酒龙头企业营收下滑、净利润却同比增长的背后,彰显了啤酒行业已开始从规模化发展时代迈入高质量发展时代,做大高端已成为啤酒企业的主要目标。作为国内啤酒行业龙头企业,华润雪花的业绩变化基本代表了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聚焦高端、决战高端不仅仅是华润雪花一家要做和在做的事情,发力高端已成为啤酒企业的共识。
对于啤酒行业的变化,中国流通协会秘书长秦书尧认为,这两年是国产啤酒的关键之年,也是企业划分分水岭的重要时期。
秦书尧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高端化会带来产品集中度提高,企业的效益、利润、规模也快速膨胀,如果这时候谁落后半步,结果就有可能一落十步。啤酒行业这两年的发展有点像白酒,华润雪花集合2.8万名员工的整体力量,未来发展一定有很大变化。”
中国酒业协会秘书长兼啤酒分会理事长何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啤酒行业将迎来一场大变革。
曾经,中国的啤酒被称为“工业啤酒”,拿啤酒当饮料卖,价格却不及饮料甚至一瓶水的价格。如今,在消费升级的催化下,啤酒行业也迎来了“高端化”变革期。
在何勇看来,啤酒行业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其中,1.0阶段是为了“喝饱”;到了2.0时代,“好喝”“喝好”成为大部分消费者的追求,这样的局面为啤酒企业和整个行业都将带来很大冲击。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国内前五大啤酒的市场份额超过85%,随着国产啤酒向高端化不断迈进,国内啤酒企业的座次排名会否被改写?
何勇给出的判断是,消费者对品位和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啤酒行业因此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我们的啤酒企业应该看重相对高端市场化的机遇,以及给中国啤酒业带来的天翻地覆式的变化和改造能力。谁具备改造这个市场的能力,谁就占了先机。”
华润雪花要做业内领航者
纵观国内啤酒行业,虽然此前也存在一些国产高端啤酒,但总体来看,国内高端啤酒的市场份额一直被外资品牌所掌控,国产啤酒企业活得十分艰难。不过,随着华润雪花等龙头酒企在高端市场发力,市场格局正在慢慢发生变化。
“过去3年,我们做了5年的事情。今年是华润雪花决战高端战略启动的第一年,在行业最艰难的时候,我们一起创造了 历史 上最好的业绩。在目前从‘十三五’迈向‘十四五’的 历史 交汇点,华润雪花将要开启更大梦想,需要大家在一起聚力、一起畅想、一起打开。”华润雪花党委书记、总经理侯孝海在首届全国渠道伙伴大会上信心满满地表示,“到2025年,华润雪花啤酒的高端市场、利润和市值都会超越目前的对手。”
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勇闯天涯SuperX、马尔斯绿、匠心营造、脸谱等四大中国品牌和喜力、苏尔等四大国际品牌,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经销商进行了一场近距离的对话。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作为华润雪花的掌舵者,侯孝海的这份自信不仅来自战略定位的准确,还来自一线实战的检验。2020年是华润雪花决战高端的第一年,虽然也受到疫情冲击,仍收获了 历史 上最好的成绩单。这份成绩单,就是华润雪花战略落地执行情况的一面镜子。
2020年是华润雪花“3(2017-2019)+3(2020-2022)+3(2023-2025)”战略的第二个“3年”的开始。该阶段的任务是“战高端”“提质量”“增效益”。
侯孝海表示:“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可能还觉得自己的高端能力不强,觉得主要竞争对手的高端能力很强。但今天,所有的雪花人都认为,我们的高端能力也很强,对手未必就那么强。我们已在高端产品的组织、人才、渠道、终端拓展等方面积累了雪花特色的方法、理念和工具。”
据华润雪花啤酒发布的公告显示,2020年1-9月份,归属于公司股东的综合利润约为36.5亿元。继上半年净利润超过百威亚太后,华润雪花前三季度的综合利润又一举超过青岛啤酒,并连续14年实现销量第一。
去年将喜力中国收入旗下后,华润雪花在今年5月份推出新品“喜力星银”,在上市后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伴随“4+4”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其他喜力产品也将在下半年陆续上市。
喜力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裁Richard Weissend表示,喜力品牌今年也获得华丽的增长,将实现在中国上市以来最高的销量。接下来,喜力旗下的红爵(AMSTEL)和悠世白啤(Edelweiss)也将被引进中国市场。
此次合作伙伴大会汇聚了上千人,一起为华润雪花的未来发展蓄势蓄能。作为酒业最微妙且最关键的厂商关系,华润雪花也找到了处理方案,公司专门成立渠道发展部为经销商赋能。
所有势能都在向华润雪花靠近,侯孝海在大会上表示,此时的华润雪花决战高端正当势。“站在 历史 正确的一边,积聚动能、乘势向上,在高端领域和利润上全面超越对手,做啤酒行业的领航企业。”
对于华润雪花的整体表现,何勇表示,华润雪花作为目前国内第一大啤酒品牌,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和品质自信。有这两点作为基础,我很看好华润雪花的未来发展。“在高端化的路上,大众对华润雪花的认知并不难,大象转身是可行的,而且也可以转得很快。”
在华润雪花啤酒全国合作伙伴大会结束后,华润雪花啤酒的股价也连续走高,创出59.65港元/股的 历史 最高价,市值已接近2000亿港元。
01、招商局
四大超级财团中首屈一指的当属招商局。这家企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时代。
鸦片战争后,中国遭遇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变亦变,不变亦变”的局面深入人心,一些洋务派官员更是大力提倡兴办民族企业,从而对抗洋人在商业领域的蚕食。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1872年,李鸿章创办了近代史上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也就是现在招商局的前身。
一开始,招商局的作用是改变洋人在我国内陆运河及海上横行无忌,几近垄断河道运输的一家独大局面,但招商局成立后,清政府突然发现这家企业不但能“庶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被洋人占尽”,还能圆满完成运送南方漕粮到京城的任务,同时这家企业还是李鸿章创办的,等于是朝廷的“亲儿子”,用起来格外称心应手。
如此一来,招商局就成了国家重点扶持企业,快速成长为能够与外资运输公司分庭抗礼的巨无霸企业。可惜,招商局坐大后,并没有反哺中国商人,反而与外资联手垄断,“息争均利”,令中国商帮继续承受运送迂缓,运价奇贵之苦。
中国商帮的血泪中,招商局华丽丽地数起了自己赚来的第一桶金。此后近百年间,招商局将触角伸向香港,成为华商里最早一批驻港企业,赚取无数财富,时至今日仍是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
不过,赚钱归赚钱,招商局爱国的底线却一直守得很到位。1950年,招商局顺应历史潮流,毅然发动“香港两航起义”,突破港英政府设置的重重阻碍,回归新中国的怀抱。
此后,招商局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2018年,招商局响应“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参与“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中白工业园的开发,还在“一带一路”沿线的18个国家投资建设35个港口,极大地推进了中外物流高速发展。
不仅如此,如今招商局的业务还涉足到金融、航海、房地产等各行各业。比如著名的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金融巨头,都与招商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正因如此,招商局坐拥的财富也足以令人惊叹。在2019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招商局集团以459亿美元的营收和44.68亿美元的净利润排名244位,而它旗下的招商银行,也以550亿美元的营收和121.8亿美元的净利润排名第188位,助力招商局成为拥有两家500强企业的超级巨头。
02、华润
招商局靠着悠久的积累跻身中国四大财团之林时,另一个超级财团也揭下神秘面纱,向世人展露它数十年间经历的风霜雨雪。
这便是四大财团之一的华润。如今说起华润,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商业地产。毕竟在房价屡创新高的时代,华润地产的掘金能力很难被人们忽视。
诚然,如今房地产已成为华润集团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此华润集团甚至还专门成立了华润置地。然而在数十年前华润诞生之时,它的使命并非是发展商业,而是作为香港一处地下交通站。
谁料作为华润掩护身份的商业,竟然在那个烟火纷飞的岁月里发展得极好。等到新中国成立后,华润就从香港搬到内地,一心一意做起商业来。
如今,华润旗下的生意除了人们耳熟能知的房地产外,还囊括了诸多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比如各大超市中的怡宝矿泉水,就是华润旗下的著名商品。而不少人在炎炎夏日里喜欢喝上一口的雪花啤酒,也是华润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
就连人们平日里煮个饭,可能便在不知不觉间给华润贡献了利润。因为许多人使用的燃气,都来自一家名叫“华润燃气”的公司,而这也是华润旗下的产业。
有人或许会说:“那我不做饭,我逛超市买速食吃,华润总赚不到我的钱了吧?”
当然不是。别忘了华润旗下还有一家叫做“华润万家”的超市,刚好符合不爱做饭的懒人一族的诉求。可以说无论是一线城市的企业家,还是十八线小城的打工人,谁的生活都离不开华润。
无处不在的华润世界里当然少不了金融的身影。如今,华润旗下的华润置地、华润电力、华润医药、华润水泥、华润啤酒、华润燃气纷纷上市,助力华润集团在201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以919亿美元的营收和34.74亿美元的净利润排名第80位。
03、保利
华润高调在金融业与商业领域大展拳脚之际,四大财团中的保利集团却悄然隐藏在暗处,坚定不移地走着它“闷声发大财”的路线。
或许有人会说:“保利哪里低调了,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保利地产呀?”
诚然,保利的房地产项目近年来确是发展强劲。一开始,保利地产不过是广州当地的一家小型房地产公司,但保利地产的运气实在太好,草创阶段就遇上了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
借着地产业的东风,保利地产轻轻松松发展成全国知名公司。截止2020年,保利地产的年营收额接近4000亿元,可谓是广州房地产行业之光。
然而,保利地产赚钱能力虽强,但这点钱对于保利集团来说根本不值得一提。因为保利集团真正赚钱的项目,是与军方合作进行军事设备进出口。
这些神秘又赚钱的项目,主要由保利旗下保利科技来完成。这保利科技素来有“国家一手带大的亲儿子”的称号,谁让保利科技虽然是保利旗下的企业,但却是由中信集团和原总参谋部共同出资创立的。
而保利科技最初的一批元老身份更是惊人。他们不是一般商人,而是当年在“百万大裁军”号召下退伍的军职人员,难怪保利科技对各种武器了如指掌,完全超越了一般企业的认知。
懂武器,不差钱,让保利科技买起武器来也专挑好的买。国外先进的黑鹰、苏-27战机、S300俄制驱逐舰等等高精尖产品,都是经保利之手进入部队。当然,偶尔遇到流失在外的国宝,保利买起来也毫不手软,比如2000年,保利就豪掷2800多万元,买回了当年被八国联军掠走的圆明园瑰宝。
如此霸气侧漏的一幕,也让不少网友纷纷感慨道:保利到底多有钱?
这一“千古之谜”在2019年终于在《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揭晓了谜底,当年保利集团以年营收额462亿美元,净利润14.95亿美元,问鼎第242名,而保利集团的总资产,则突破1万亿元,真算得上是富可敌国。
04、中信
超强的实力,不禁让网友感慨保利“闷声发大财”的同时,愈发对保利科技背后的“高人”中信集团充满了好奇。
诚然,中信能成为保利科技的创办者之一,自己又哪能没两把刷子。虽然中信的历史并不算长,但它的业务涉及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诸多领域。
更让人惊叹的是,中信集团还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企业集团,旗下仅一级子公司就有175家之多,这其中不乏中信银行、中信证券、华夏基金等知名企业。
可以说,只要有国人生活的地方,就有中信。而极强的渗透度也让中信以超过6万亿总资产,影响着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阿里的年收入约为7000亿。照此看来,四大财团中的任何一家拿出来,都能狂甩阿里三条大街。
这种差距,想来马云再怎么大谈“福报”也望尘莫及,毕竟在这些顶级国企面前,像阿里这样的民营企业,哪里算什么“大厂”,顶多就是个“暴发户”。
关于亏损还是净利润?华润可能已经找到了宝藏...和华润集团2020年利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