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内容详情

千亿市值巨头温氏股份:股价打五折!这些人可以接触到_温氏股份怎么回事

2023-03-05 38 adminn8
千亿市值巨头温氏股份:股价打五折!这些人可以接触到_温氏股份怎么回事

站点名称:千亿市值巨头温氏股份:股价打五折!这些人可以接触到_温氏股份怎么回事

所属分类:新闻资讯

相关标签: # 千亿市值巨头温氏股份:股价打五折!这些人可以接触到

官方网址:

SEO查询: 爱站网 站长网 5118

进入网站

站点介绍

今天给各位分享千亿市值巨头温氏股份:股价打五折!这些人可以接触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温氏股份怎么回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一头猪制造多少富豪?他身家2千亿,5位山东人做饲料火腿肠登榜

文|丛树

来源|鲁商儒风

“只有夕阳的企业,没有夕阳的行业”,不知道这个金句是谁最先说出来的。 互联网、人工智能、 汽车 新势力、房地产等光鲜的行业,确实制造了无数的富豪,而一些曾经不太受待见的传统行业,养猪、做豆腐等,近年也在默默制造出很多富豪。

你知道一头猪,造出了多少富豪吗?

在不久前发布的胡润百富榜上,财富超过1000元的养猪富豪,至少有2人。

一位是近年财富黑马河南牧原秦英林,财富达2000亿元,在榜单上排第10位,把众多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企业大佬甩在身后。

他可能是纯粹依靠养猪而成为巨富的养猪首富,今年前三季度,牧原股份营业收入400多亿元,净利润超过200亿元,相当于卖一头猪赚半头猪的钱。

而且,近两年,他的财富以几何速度增长。2019年,秦英林、钱瑛夫妇的财富是1000亿元,2018年为355亿元,2017年为255亿元,2016年是185亿元。最近2年多,财富增长了近5倍,是最近2年来财富增长速度最快的前5位中国富豪之一,已经稳坐河南首富多年

另一位过去一年财富翻番的养猪富豪是前中国首富刘永好,去年的财富为800亿元,今年达1600亿元,他也是两2位财富超过1000亿元的中国富豪。

要知道,在胡润榜上,今年财富超过1000亿元的富豪大幅增加,但也只有41个。

还有一家制造群富的养猪企业,温氏股份。在2020年胡润百富榜上,温氏共有9人上榜,最高的温鹏程财富为150亿元,其他8人从30亿元到49亿元不等,是制造富豪最多的养猪企业,上榜人数在中国企业中排前几位。

与秦英林完全靠养猪成为富豪不一样,刘永好的业务中很重要一块是饲料生产,其还涉足了金融投资等业务,是民生银行大股东之一。其实,刘永好兄弟的希望集团,当年起步的时候是养鹌鹑,随后转行生产饲料。

有2位山东富豪因为生产饲料而登富豪榜,他们来自刘永好的新希望,分别是青岛的黄炳亮和张效成、曲善珊夫妇,他们的财富也都较去年翻番,分别达44亿元和42亿元。

他俩是莱阳农学院(现青岛农业大学)同班同学,1990年代,与另一个同学张唐之一起创办了山东六和,主要生产饲料。2005年,公司被刘永好收购,主要是张唐之出售了所有股份,退出山东六和,黄炳亮和张效成只出售了部分股份,留在山东六和。随后山东六和并入在A股上市的新希望,他们的主要财富就来自于新希望。他俩又创办了青岛蔚蓝生物,公司也已经在A股上市,不过市值不大,如今不到38亿元。

张唐之的财富或许不会少于这2人,他又创办了山东中慧,仍从事饲料生产等相关业务,在不久前山东商报编制的鲁企300强中,营业收入达114.6亿元。

另一家同样以饲料起家企业江西正邦 科技 ,如今同时生产饲料、养猪,也制造了2位富豪。其中林印孙的财富达320亿元,是江西首富;另一位来自正邦的富豪刘道君,财富为44亿元。

可以看出,和养猪同样看似不起眼的上游产业——饲料生产,也制造出不少富豪。

与养猪相关的下游产业,也产生了多位富豪。

其中双汇的万隆,在2020年胡润百富榜上的财富达105亿元。双汇是中国最知名的火腿肠生产企业之一。 其前身为漯河肉联厂,当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型屠宰厂。

当年,河南曾出现多家火腿肠生产企业,都是由地方肉联厂演化而来。最早是春都,前身为洛阳肉联厂,1987年生产出中国第一根火腿肠,曾是中国火腿肠第一品牌,可惜后来衰落了。郑州肉联厂生产的郑荣火腿肠也曾名振一时。后来发展最好的是双汇。

多年前,双汇曾被出售给外资,之后万隆又买了回来。

山东也有多人因为生产火腿肠而成为富豪。在2020年胡润榜上,临沂大众食品的明金星榜上有名,财富是24亿元。大众食品其实就是大家熟悉的金锣。 金锣的另一位创始人周连奎,多年前也是各类富豪榜上的常客。

另一位出现在胡润百富榜上的是龙大宫学斌、宫明杰父子,财富是33亿元。宫学斌是龙大创始人,一手打造出了龙大,并带领其上市。不过,父子已经出售龙大股份,成功套现。

山东还有另一位生产火腿肠的富豪,得利斯的郑和平。得利斯是中国第一家生产低温肉制品的企业。始创人郑和平几年曾名列富豪榜,在2017年胡润百富榜上,财富为30亿元。

这些下游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之前多是肉联厂,如今除了生产火腿肠外,还生产冷鲜肉等,有的还自己养猪,但他们留给外界最深刻的形象是更觉见的火腿肠。

一头猪,从养殖到上游的饲料,再到下游的加工,制造了十多位登上富豪榜的富豪,多位财富超过百亿元,2人身家超过1000亿元。一头猪也能创造财富神话!#猪价行情##山东#

2015年11月2日,换股合并实现整体上市的温氏股份(.SZ),股价出现暴涨,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元。

2015年11月2日,换股合并实现整体上市的 温氏股份 (300498.SZ),股价出现暴涨,市值一度超过2000亿元,成为当之无愧的创业板巨无霸,万千股民追捧的对象。

让外界颇为困惑的是,一家主营禽肉产品的温氏股份,何以能够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市值,围绕其发展轨迹,一直为外界所关注。3月6日,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温氏股份董事长温鹏程在北京首都大酒店,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专访。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7户农民集资8000元起步,经过30余载的发展,到如今成为一家以畜禽养殖为主、跨地区的现代农牧企业集团,温氏股份一路走来,稳扎稳打。目前,温氏股份已在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设立了170多家一体化公司,现有合作家庭农场5.3万户、员工4万余人。

作为一名老代表,今年是54岁的温鹏程第19次参加全国两会。面对外界关心的温氏股份“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温氏家族化等问题,温鹏程毫不讳言,向时代周报记者娓娓道来。

神话背后 依赖“温氏模式”

中国是世界猪肉消费第一大国。温氏股份定位于畜禽养殖为主业,恰逢其时。温氏股份的主营业务为肉猪、肉鸡等禽类产品,近几年其规模远超同行。

据温氏股份官网披露,2014年温氏集团上市肉猪1218万头、肉鸡6.97亿只、肉鸭1699万只,实现销售收入380亿元。而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温氏股份的经营业绩再次迈上新台阶。

最新的业绩快报显示,2015年温氏股份实现营收达482.34亿元,同比增长24.56%;营业利润为67.17亿元,同比增长132.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2.76亿元,同比增长126.16%。

在业内人士看来,温氏股份的发展得益于其独有的“温氏模式”—以紧密型“公司+农户(家庭农场)”为核心、适度规模化养殖为基础的发展和经营管理模式。

长江证券 分析师认为,温氏股份通过其“轻资产、全产业链、全员持股”的温氏模式解决了养殖业大规模化而因技术跟不上导致的高成本难题,成本优势显著。另外,温氏股份较高的生产效率及成本控制优势,能够保证合作农户利润持续增长,吸引更多农户加入温氏体系,实现规模的持续扩张。

温鹏程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畜牧业巨大的成本是饲料,大概占到总成本的70%。目前国家正在提倡“去库存”的发展思路,近年来玉米和粮食的库存完全跳出了正常年份的库存。温鹏程认为,在“去库存”的过程中,会让这些产品的价格大幅下降,“这可以让我们的畜牧产品,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目前,温氏股份将产业触角伸至湖北、安徽和江苏等地,在发展过程中,温氏股份“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起了环保争议。对于国家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规,温鹏程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公司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并在5年前就已提出了环保问题解决方案,即环保“三同时”制度,另外这几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资金达到10亿-20亿元,“去年我们投入了2.7亿元的环保资金,新投产的项目,(环保)标准较高,达到了循环利用的标准。”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50多分钟的专访时间里,温鹏程多次谈到环保话题,“我们三年前就明确了环保管理,是生产环节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的环保压力不大”。

迈入2016年,温氏股份发展势头迅猛。3月7日,温氏股份披露了今年2月公司商品肉猪销售情况,2月销售商品肉猪109.81万头,收入22.15亿元,销售均价17.91元/公斤,环比变动分别为-31.74%、-27.66%、4.01%,对此温氏股份解释称,“受春节假期影响,公司商品肉猪出栏量减少;公司业务规模扩大、商品肉猪出栏量增长及销售价格上涨。”

近来,温氏股份再次将产业板块向全国布局。2月3日,该公司披露了一项定增预案,“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以每年合计新增肉猪产能 182 万头为目标,拟使用募集资金投资 11.6亿元,用于建立 4个肉猪养殖一体化建设项目。

启动组织架构变革

温氏股份内部家族分散,共计有13个家族,其中以温鹏程家族和严居然家族影响最甚。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温氏股份的股本结构较为分散,无持有公司股份5%以上的单一股东,各股东的持股数及持股比例均较小。

截至目前,温氏家族成员中,包括温鹏程在内的11人在温氏股份持股,合计持有公司6.07亿股股票,持股比例为16.74%,为温氏股份实际控制人。在董事会层面,温氏股份共计有8名握有“实权”的非独立董事,其中温鹏程在公司担任董事长,温氏家族成员在非独立董事中拥有4名席位,占到1/2,对于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形成决议,有重大影响。

另外,严氏家族在温氏股份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温氏股份总裁、技术总监严居然,以及严居能两兄弟,均在董事会担任董事,两人合计持有1.77亿股,持股比例达4.88%。

温鹏程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对于公司家族化倾向这一话题毫不讳言,“温氏从成立那一天起,我们就是一个带有家族烙印的公众公司。” 温鹏程表示,正是因为如此,早期的温氏集团才被拒于资本市场之外,“但我们完全是以公众公司的方式管理,所以管理团队的成长和民主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温鹏程进一步指出,虽然温氏带有家族烙印,但是管理团队的作用、决策的程序是非常科学、合理,而且高效的。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从去年11月份整体上市成为创业板“第一股”后,温氏股份经过资本市场震荡,依旧稳坐“一哥”宝座。截至3月10日收盘,温氏股份报收47.87元/股,总市值达到1735.41亿元,超过绿地控股(600606.SH,总市值1555.09亿元)和光大银行(601818.SH,总市值1699.12亿元),在沪深股市2823家上市公司中, 平安银行 的总市值目前不到1500亿元,温氏股份总市值排名第25位,可谓深市的新“巨无霸”

在整体上市后,上述13个家族和个人身家已过亿,温氏创始人提出的共同分享财富观念变成现实。今年以来,温氏股份继续加大对股东的财富共享。根据2015年度的经营情况,温氏股份发布了《2015年度利润分配预案预披露》公告,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不少于5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股利不少于18.13亿元,同时以资本公积向股东每10股转增不少于2股,合计转增股本不少于7.25亿股。

不仅如此,温氏股份还启动了员工持股计划。2月3日,温氏股份披露称,该计划的资金总额不超过11.6亿元,参与对象包括本公司董监高管理人员,以及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子公司员工,总人数达19097人。

温鹏程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为了上市后更好地发展,温氏股份直接启动了关于组织架构变革的工作,已聘请了有关的第三方咨询公司,指导此次变革。

“我们很快会以原来的母公司来带动分公司发展,到下个阶段,组织变革(实施)以后,可能会让企业的管理更专业化,具体从业务队伍专业化、年轻化这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五大家族为什么怕温氏

五大家族为什么怕温氏?1、温氏的祖先很厉害:开始兴家族衰门派第一人的正是温氏祖先温卯。经过时间的沉淀,温家的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家族。温家在四大家族之上,自比天上的太阳。

2、温若寒自身实力高:在前世中,温若寒的实力,应该说无人能及。动画中,蓝启仁说温若寒神功已成,至于是什么神功就不用计较了。实力肯定在蓝启仁、江枫眠之上。此人实力高也有头脑,拉拢众人收复很多地盘。

3、温家众党羽强:江湖上很多人看到温家独大,纷纷入温家效劳。化丹手温逐流就是个好例子,温逐流本叫赵逐流。

扩展资料:

在清谈会上,温家人没有进入前四,一开始出场就失败好几个人。正是突出温家小一辈无用、嚣张。儿子实力不行,儿子这一辈们的子弟们实力都不行。

温家还有温若寒、温逐流等人,先是刻意弱化他们的实力。等到下一集就能体现出来他们的强大。温若寒烧了云深不知处的藏书阁,而蓝家人却无能为力,蓝曦臣出逃。不仅如此,还继续屠了江家。

华大基因市值破千亿到底是高还是低?

华大基因昨日盘中市值突破1000亿元,跻身到A股市值前列,关于华大基因估值的问题再次引起争论。是高是低,问题在于你是什么样的投资者。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不少,但截至昨日收盘,上千亿元市值只有73个,大多是一些金融企业、央企,还有一些成名已久的消费类股票,市值能上千亿绝对需要能力超强,或者某个阶段坐上了风口,比如乐视网等股票在2015年的表现。

华大基因昨日盘中最高价报258.87元,市值1028亿元,在创业板中仅次于温氏股份,排名第二。自从7月14日登陆创业板,股价从发行价累计涨幅超17倍,目前股价仅次于贵州茅台,为两市第二高价股。

在市值千亿的上市公司中,华大基因应该是净利润最小的,估计营业收入也是偏少的。前三季度,华大基因实现营业收入14.47亿元,同比增长

15.07%,实现净利润3.12亿元,同比增长21.52%。按照全年实现4亿元的净利润计算,华大基因PE为250倍。这样的市盈率,如果增速很快也

就罢了,偏偏只有两成多。

以这样的营收和利润规模,看空华大基因的人不少,华大基因IPO后,进入百元股阵营后就有点犹豫了,8月9日早盘打开一字涨停板,稍后又收回涨停。后来曾一度跌破100元,当时市值400多亿元。

看空华大基因的投资者认为,华大基因没有核心技术,是靠量取胜,公司虽然名声很大,但和竞争对手的差距并不大。但另一个观点认为,华大基因是龙头,如果看好生物技术,看好生物技术未来创造的产业比现在的IT产业还大,那么只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在产业爆发之前卡位。

卡位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每家公司都投一点,还有一种是投资龙头公司,龙头公司成功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其他企业。如果看的足够长远,华大基因即使下跌,还可以继续买入,总能在未来某一天迎来丰收。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有更牛的一家公司横空出世,或者有比现在更高明的技术出现,诞生新的行业巨头。但是大多数投资者都没有办法猜测到这一点,总不能因为将来可能会出现新公司,而放弃布局一个有潜力的行业。

华大基因是个现象级企业,这家公司的热度从没退却,一直在舆论前沿,即使还没有什么营业收入,即使在靠论文赚钱的阶段,也总能吸引到公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这家公司从事的基因行业,在普通人眼中属于高科技,另一方面是领导人意兴盎然的作风。

还未上市时,华大基因就吸引了不少PE入资,估值一点都不低。从2012年年底开始,有超过50家投资人入股华大基因(包含原华大医学与原华大科技),共计投资高达72.15亿元。华大基因现在的市值证明了这些投资人的眼光,普遍有超过4倍的收益。

华大基因主要营业收入来自生育健康类服务、基础科研类服务、复杂疾病类服务和药物研发类服务四大业务板块,营收的大部分来自前两者,其中基础科

研类服务是华大基因的发家之本,但是近年来和竞争对手相比营收优势已不明显。众人最看好的是生育健康类服务,增长迅速,也是华大基因能有如此高估值的最重

要原因。但华大基因认为他们在科研方面积累的优势,持续的高科研投入,可以帮他们完成和竞争对手非一个维度的优势。

作为对比,内地资本市场上和华大基因业务最为相似的贝瑞基因,在华大基因最近一波上涨同时,基本按兵不动。可以理解为市场给予龙头高估值,也可以理解为市场对一个高研发投入的公司的认可。但如果是谨慎的投资者,也可以理解为,华大基因已偏离基本面。

肯定是高了。

千亿“公募一哥”张坤违约:易方达怎么了?

对于危机的处理,易方达基金快速反应可谓神速,有关千亿“公募一哥”张坤违约的消息,很快就被删掉了。

出品 | 商业大咖研究院

连日来,易方达基金经理张坤“违约”事件顿时在全网炸锅!

仿佛一夜之间,关于千亿“公募一哥”张坤如何违约,如何让众多“坤粉”损失惨重,如何违反《基金法》相关规定等声音不绝于耳!

然而, 搞笑 的是,炸锅仅半日,相关文章就在全网被“404、505”的消失了。原本商业大咖研究院想在网上搞点素材抄抄,结果啥也没有。

由此可见,易方达基金快速反应能力堪比“香港PTU”,难怪旗下基金能涨到天上卖到秒光!

张坤违约,说的是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中小盘基金在“挂羊头,卖狗肉”:

这样的操作究竟有没有违约?我们来看下《易方达中小盘基金合同》上是怎么说的。翻阅合同,上面明确规定,基金投资目标是:

而且,规定“中小盘个股仓位不低于80%”。

什么样的股票属于中小盘股?这份合同里也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翻译一下就是:

合同还规定,本基金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的最高限是95%。这意味着, 易方达中小盘基金持有中小盘股票资产不低于76%,持有大盘股的整体比例不超过19%。

但我们来看看易方达中小盘的前十大重仓股:

茅台,流通市值2.5万亿,A股流通市值排名第1;

五粮液,流通市值9979亿,A股流通市值排名第4;

泸州老窖,流通市值3425亿,A股通市值排名第21;

洋河,流通市值1884亿,A股通市值排名第48;

除了洋河,张坤重仓的基本都是A股流通市值TOP1%的股票。 重仓的4大白酒股占了易方达中小盘总仓位的39.28%。

很明显,张坤确实没有按照合同来投资。

当然,更关键的是,这种违背合同的操作,亏钱了。2021年以来,易方达中小盘因为重仓大盘股,导致基金最高回撤超过31.29%。

一众基民,惨遭屠戮,跌妈不认。

按照《基金法》相关规定,违反基金合同等原因,给基金财产或基金份额持有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换句话说, 投资者完全可以根据基金法以及基金合同,向易方达基金主张索赔。

更令人感到悲哀的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了20多年,基金合同却依然形同一张废纸。

张坤何许人也?

事情还要从去年说起!去年疫情期间百业凋零,大家都在想着怎么保住饭碗之际,中国楼市和股市呈现出“二龙戏珠”的火热场面。

霎时间,一批过去“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大蓝筹纷纷崛起,数千亿市值的股票照样以在半年甚至旬月之内翻倍暴涨。

更有甚者,像英科医疗这样大发疫情横财的公司,其股票一年暴涨30倍也是随处可见。在此背景下,一批无心工作或刚刚下岗的90后、00后们纷纷跃跃欲试,决定在股市上大展宏图,以此来实现人生第一个小目标。

但由于年轻人缺乏专业素质,于是在对股票一窍不通的情况下,开始尝试投资基金。结果在傻子都能赚钱的牛市中,这帮年轻人首次尝到了“不劳而获”的美味。

就在此时,牛市总旗手张坤被年轻人彻底捧红了!

人红是非多,在张坤等基金一哥大火之时,马桶台“天天向上”栏目组也想借着基金一哥的热度,搞一期投资相关的节目。

2021年3月3日,多位基金经理将受邀录制综艺节目《天天向上》的消息满天飞,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公募基金行业投教宣传工作的倡议》,明确提出公募基金投教宣传严禁 娱乐 化。随后各大基金公司纷纷表态,相关综艺节目也随之取消。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张坤成为一哥之后,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力,同时给易方达基金带来哪些“福音”?

数据显示,今年1月,易方达发行的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混合基金募集规模高达2398亿,这是中国第一只募资超2000亿的公募基金。

然而,史上规模最大还不能完全展现坤哥的影响力,几秒钟时间被抢购一空才是实力的体现。

就在今年一月份,全市场发行的几十只基金集体出现抢购秒杀的局面,最终促使基金公司玩起了限购的套路。这种场面真可谓是百年罕见。

这让人想起了2015年股灾之前,打错股票代码都能捡钱的岁月,那种疯狂历历在目,但疯狂之后就是“踩踏”。股市泡沫就像沙上建塔,只要有一丁点不利因素出现,都可能让其烟消云散。

而张坤的走红正好暗合这场基金狂潮的韵脚。但随之而来的基金暴跌潮,也把张坤打下了神坛。

一夜之间,“坤哥”变成了“坤狗”,绿得发慌的基民恍然发现,张坤竟然是个“酒神”。他操作的易方达中小盘基金的持仓里,白酒占了半壁江山,他的最爱是——贵州茅台、洋河股份、五粮液和泸州老窖等,再加上水井坊,白酒股总市值占基金净值接近50%。

俨然是把中小盘基金搞成了白酒ETF。不仅如此,前十大重仓股中,市值最小的宇通客车也价值300多亿。

那么问题来了,所谓的易方达中小盘混合基金到底能不能参与“偷懒抱团”,豪饮万亿市值的白酒股?

毫无疑问,按照基金约定,决不允许!

这样说来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中小盘混合基金就是在“挂羊头,卖狗肉”,跟风投机,恶炒白酒!

根据《易方达中小盘基金合同》显示,该基金投资目标是:具有竞争优势和较高成长性的中小盘股票。而且,规定“中小盘个股仓位不低于80%”。

那什么样的股票属于中小盘股?这份合同里也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翻译一下就是:A股流通市值排名后2/3的股票。

对此,商业大咖研究院粗略看了一下,凡是流通市值超过100亿的,基本不属于中小盘投资标的。

此外,合同还规定,本基金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的最高限是95%。这意味着,易方达中小盘基金持有中小盘股票资产不低于76%,持有大盘股的整体比例不超过19%。

但易方达中小盘的前十大重仓股中,茅台五粮液流通市值都达到万亿,最小的也有三百多亿市值。很明显,张坤确实没有按照合同来投资。

当然,更关键的是,这种违背合同的操作还出现大亏。2021年以来,易方达中小盘因为重仓大盘股,导致基金最高回撤超过30%。

按照《基金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基金管理人违反基金合同约定,给基金持有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换句话说,投资者完全可以根据基金法以及基金合同,向易方达基金主张索赔。但在我印象中,好像中国证券市场还无此先例。

这样看来,中国公募基金的合同形同一张废纸,否则就是涉嫌公开的合同欺诈。而在券商销售端口,该基金还存在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涉嫌严重的虚假宣传。

这两点,任何一点都可以让基金公司连带承销的证券公司一起跟着上法院。

那么问题又来了,连我这种吃瓜散户都知道这些基金存在违法违约情形?这张坤作为专业人士会不懂吗?

毫无疑问,十分清楚自己的行为。但在巨大的名利面前,所有的职业操守都化作了“利令智昏”。

虽然基金经理炒股亏钱很常见,亏钱之后也不用赔偿,但基金总是亏钱,就会遭到大量赎回,这样形成的恶性循环会导致基金规模大幅下降。

最终的结果就是,基金公司没钱赚,基金经理没奖金,甚至工资都要扣减。最严重的是,基金经理投资水平太烂,臭名昭著后,很快就会被这一金领行业抛弃。那这帮所谓的“天之骄子”,靠着多年“寒窗苦读”搞来的资质和学历就全白瞎了。

所以说,无论是为了基民利益,还是为了自身或基金公司利益,基金经理都要“不择手段”把净值搞上去。

这样一来,去年机构集体抱团大蓝筹的现象也就可以理解了!毕竟蓝筹股经营相对稳定,暴雷概率不高,且市值够大,怎么看都十分适合大家抱团取暖。

至于以后怎么套现离场,那是下一任经理的事,咱们先把自己业绩做起来,搞个名利双收之后跳槽就行了。这也直接导致某基金公司90后美女经理上任后,一股没买惨遭巨亏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据商业大咖研究院了解,这个基金一哥的投资水平也相当一般。

张坤从2013年开始,茅台就出现在易方达中小盘混合基金十大持仓中,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消费股在张坤的持仓中占比越来越高,持股集中度也越来越高,到2013年四季度,消费类的股票占了他前十大持仓中的八席。

很明显,张坤在大力押注消费股。遗憾的是,张坤押注后的三年,其业绩都乏善可陈,直到2016年开始,以茅台为代表的消费类股才开始飙涨。

很明显,张坤的研判并不准,赚钱纯粹靠散户惯用的伎俩“死扛”。不过,研判出现差错并不影响幸运之神来敲门,三年后张坤等来了白酒的腾飞。所以说,死扛也是一种投资策略。

在赌场里,接连赢钱的可能是技术超群的赌神,也可能是千王之王的赌圣,但更可能是走了大运的赌徒。

同样,股市充满随机性,基金 历史 表现好,可能是能力水平的表现,也可能是运气,凭运气赚来的钱,迟早要凭实力还回去。

机构抱团无论是“抱自个”:基金经理操作的多只基金联手买一类股票;还是“抱同事”:同一家基金公司经理进行互相“串通”买一类股票,但这属于违法行为;或是“抱同行”:看同行同体量的基金都买啥,大家心照不宣买一类股票,都是偷懒且自私的行为。

要知道,基金投资股票本质上不是为了当大股东,也不是为了参与公司治理,而通过二级市场赚差价。换句话说,没有那个基金是指望上市公司分红来盈利的,这样的话基金早就被基民用脚投票了。

因此,机构抱团后,总有互相伤害的一天,即抛售的时候。茅台股价之所以多年持续上涨,并不是真的极具投资价值,而是这只股票几乎没有散户,任何机构抛售都是在割同行的韭菜。

但是在这互相伤害的那天没来之际,基金经理们老老实实抱团也就成最靠谱的投资策略了,毕竟赚取基民的钱才是王道啊。

数据显示,2020年,基金管理人收取的管理费用高达929.63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47%,远超绝大多数基金创造的收益。其中,易方达基金凭借12251.67亿元的资产规模收取56.47亿元,管理费排名基金公司首位。

易方达基金管理费排名第一,“千亿大咖”张坤的管理费收的也不少。数据显示,2020年,张坤收取的管理费为6.97亿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一季度,新基民超7成亏损。基民“跌妈不认”的时候,张坤的管理费拿到手软。

这就形成了“不管基民赚不赚钱,反正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怪圈,难怪人们把基金公司称为中国最牛“收割基”。

正因如此,回过头来我们就很能理解,为啥张坤冒着“违约”的风险也要豪饮白酒巨头了?都是名利惹的祸!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先富一步”,而你却被蒙在鼓里,不断地怀疑自己“眼瞎”!

关于千亿市值巨头温氏股份:股价打五折!这些人可以接触到和温氏股份怎么回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