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介绍
今天给各位分享10家银行是增收不增利的保险公司:去年保费同比增长近10%,利润减少超百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记者 贺向军 实习记者 李欣彤 报道
在监管部门要求"回归业务本源、服务当地实体经济"的背景下,曾经为江南农商行贡献近七成营收的投资业务正在加速衰退。
近日,江南农商行披露了2020年上半年的信息报告显示,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今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56.38亿元,同比增加2.73亿元,增速5.09%;实现净利润18.71亿元,同比减少1.23亿元,增速-6.17%。其中,曾经贡献度颇高的投资收益正在加速下滑,去年该行实现投资收益仅4.91亿元,较2018年骤降91.76%,今年上半年这一收入也仅为1.89亿元。此外,江南农商行的投资风险也在加速暴露,其持有丹东港集团、山东金茂集团、中信国安发行的债券逾3亿元,目前已经出现逾期,上述债权主体也负面缠身。
不仅如此,今年上半年,江南农商行自身也麻烦不断,一边频频因业务违规收到监管开出的罚单,另一边还被曝出被五家公司合伙骗贷1.29亿元、溧阳支行副行长仅上任不到两年落马,让人不禁为该行的内控管理捏一把汗。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8月,中信建投正式向江苏证监局递交了江南农商行上市辅导的备案申请,如今两年时间已过,该行的上市路却依旧静悄悄,没有任何新进展。
记者就投资收益加速下滑、上市进程缓慢等情况致电并致函该行办公室,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投资频频踩雷 收益加速下滑
据公开资料显示,江南农商行成立于2009年12月31日,是由常州辖内原5家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新设合并发起设立的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系江苏省内资产规模最大的农商行。截至2020年6月末,江南农商行下设分支机构215家,其中常州辖区内综合型网点49家,高柜型银行70家,标准型微银行72家,截至2019年末,该行注册资本 92.81亿元。
今年上半年,江南农商行总资产达到4341.78亿元,较年初增长6.41%,负债总额4037.73亿元,较年初增长6.21%,资产规模保持稳定增长的情况下,该行的业绩表现不容乐观。从营利方面来看,今年上半年,江南农商行实现收入56.38亿元,同比上涨5.08%,实现净利润18.71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23亿元,同比下滑6.15%。
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主要由利息净收入、投资收益、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构成,记者注意到,投资收益此前一度成为江南农商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2016年时,江南农商行的投资收益首次超过利息净收入达到34.69亿元,同比涨幅达到49.33%,占收入比重为46.03%,同期该行实现利息净收入29.51亿元,同比减少了25.40%,占收入比重降至39.15%。2018年时,该行投资收益达到59.61亿元,占比达到近七成,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同期该行利息净收入已经减少到14.53亿元,还不足投资收益的三成,占比降至16.14%。
而近两年,江南农商行的投资收益贡献度却在逐渐减弱。去年,该行投资收益骤降至4.91亿元,较2018年同比降幅达到91.76%,进入2020年,投资收益一项持续缩水,今年上半年,该项收入仅为1.89亿元,占营收比重不足4%。
江南农商行投资收益下行的同时,其投资资产的质量情况也令人担忧。
截至2019年末,江南农商行持有的已发生违约的企业债金额合计3.10亿元,其中持有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发行的企业债1.70亿元,目前法院已经通过了部分现金清偿和债转股的方案;持有山东金茂债券金额0.30亿元,目前已经部分清偿,并根据山东金茂纺织化工集团破产重整的推进,逐步落实债转股计划;持有的中信国安债券金额1.10亿元,目前已经进行核销并持续跟踪风险处置进展。
"在监管政策持续收紧且强调回归传统存贷款业务的环境下,江南农商行投资资产规模面临收缩压力,结构有待调整;同时其投资类资产质量有所下滑,面临的信用风险值得关注。"此前,联合资信在江南农商行评级报告中提醒道,此外,江南农商行的营业收入增长或将因投资资产规模压降而承压,需关注投资资产规模及其资产质量变动对盈利水平带来的负面影响。
内控风险暴露 屡收罚单
2018年8月13日,江苏证监局公告收到中信建投关于江南农商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之辅导备案的申请,并将江南农商行的辅导备案日定为2018年7月31日。也就是说,江南农商行已经在两年前开启了上市之路,但目前,该行没有披露过任何上市进展情况。
融资补血一事搁浅的同时,江南农商行自身也麻烦不断。
今年上半年,江南农商行屡次收到罚单,成为监管处罚的"常客"。
1月8日,常州银保监分局一连披露9张罚单,涉及5家银行及其相关责任人,其中江南农商行成为"重灾区"。该行此次被罚涉及的具体违规事由有"贷款业务经营不审慎,贷款被挪用;票据业务经营不审慎,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承兑业务",江南农商行淮安分行被罚70万元;因"同业授信不审慎致使业务形成风险;商业用房购房贷款管理不到位",被罚款95万元,同期,该行还有多名直接责任人被处以警告及罚款。
此前,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曾在公开场合表示,银保监会高度重视银行保险机构网络安全工作,尤其把客户信息保护作为重中之重。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进一步强化银行业、保险业网络安全监管,督促银行保险机构继续加大网络信息安全的工作力度。
罚单不断本就给江南农商行添了不少堵,而频频卷入"骗贷案"、行长被查等事件,也成为江南农商行上市的绊脚石。
2019年7月,中国裁判文书网曾披露一起江南农商行被5家公司联合骗贷1.29亿元的案件;2019年8月17日,金坛区人民法院披露一份刑事判决书显示,江南农商银行客户经理崔某帮助企业伪造财务资料,以骗取银行贷款1500万元;同年12月,江苏省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裁判文书网披露一份刑事裁定书,江南农商行常州市永红支行原行长丁某刚因受贿罪获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到一年的时间,江南农商行再次因高管被查一事引起业内关注。今年8月28日,据常州市纪委监委消息,该行溧阳市支行副行长江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信泰保险是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注册资本50亿,总部在浙江,线下分支机构虽然不多,但基本覆盖到国内经济发达的省市。
我特地整理了一份中国十大保险公司排名榜,快来看看信泰保险排名第几:保险公司十大排名!谁争第一?
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个保险公司:
1、信泰人寿的偿付能力怎么样?
根据银保监会的要求,保险公司的以下三个指标必须满足以下3个条件才算达标: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
风险综合评级达到B级以上(含)。
而根据信泰人寿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来看:
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51.92%
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51.92%
风险等级:B类
可以看到,信泰人寿保险的偿付能力完全符合银保监会的标准,而且风险综合评级结果是B级。也就是说,我们不用担心信泰人寿保险会破产倒闭的问题。
2、信泰人寿的保费规模怎么样?
我统计了2020年各大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情况,发现信泰人寿保险公司总保费是4514.51,同比增长116.88%,在国内保险公司保费排名上位列第17名。
3、信泰人寿保险的理赔服务怎么样?
我特地整理了2020年各家保险公司的年度理赔数据表,发现信泰人寿保险公司去年的理赔件数只有0.85万,赔付金额为2.94亿,理赔申请支付时效为1.17天,理赔速度不可谓不快。
另外,信泰人寿的小额案件索赔支付时效只要0.1天。这样的理赔时效放在一众保险公司里作对比,都是很靠前的。
关注专心保,1对1免费咨询,我们秉承专业、客观、中立的态度,为你挑选更高性价比的产品,让买保险变成一件容易的事!
3月24日,保险业协会发布《2020年中国保险行业银行代理渠道业务发展报告》,从市场整体发展、保费收入、销售渠道、产品结构、业务品质、销售队伍和区域差异等多个角度入手,展现保险公司2020年银行代理渠道经营数据。
84家人身险公司银保业务保费收入1.01万亿元,同比增12.6
根据保险业协会统计信息显示,2020年市场经营主体稳定,共有84家人身险公司开展银保业务,占比达9成。
从2017年开始,人身险业监管政策快速转向,银保渠道转型也因此成为了必然。2018年银保渠道业务收入下降超过20%,业务占比更是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但随着险企、银行渠道逐渐适应新的政策环境,银保渠道又走上了振兴之路。经过近2年的调整,银保人身险业务原保费收入回归万亿平台,2020年实现原保费收入10108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12.6%。
2020年,84家人身险公司银保渠道的长期险新单保费收入6120亿元,同比增长4.3%。其中,新单期交原保险保费收入2249亿元,同比增长10.9%;趸交原保险保费收入3871亿元,同比增长0.9%。
从其长期险产品构成来看,2020年寿险业务实现新单保费收入6028亿元,占全年新单保费收入98.5%。其中分红寿险新单保费收入3920亿元,同比下降2.8%;普通寿险新单保费收入2101亿元,同比增长18.2%; 健康 险新单保费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77.4%。
从参与保险业协会银行代理渠道数据交流62家寿险公司数据来看,2020年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产品占据期交产品年度销量前十中的九席,已成为银行代理渠道业务结构转型主要的推动力之一。具体来看:
而趸交产品销售量前十的产品中,仍以分红险和万能险为主。
2020年长期险新单保费收入排名前十位的人身险公司合计保费收入3369亿元,占比55%,较2019年同期相比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期交保费收入前十的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总和达1308亿元;趸交保费收入前十的人身险公司合计收入2495亿元。
32家财险公司银保业务保费收入89亿元,同比降25%
根据保险业协会统计信息显示,2020年共有32家财产险公司开展银保业务,合计实现签单保费收入89亿元,同比降25%。其中,非车险业务签单保费收入55亿元,同比下降26.2%;意健险业务签单保费收入24亿元,同比下降19%;车险业务签单保费收入10亿元,同比下降30.6%。
从各公司业务规模来看,2020年平安产险、太保产险和人保财险等保费规模排名前十位的公司年度累计签单保费收入总和87亿元,占到全年银保财产险业务签单保费收入的97.1%,行业集中程度仍然较高。
从产品结构来看,2020年各产品保费占比与2019年基本一致,非车险业务占比较高,占到渠道整体签单保费收入的62.1%,其中企财险、责任保险和保证保险为主销产品。意健险和机动车辆保险业务签单保费分别占到全年签单保费收入的26.3%和11.7%。
从业务规模来看,上海、广东、浙江三个地区的签单保费收入位列前三位。其中,上海占比最高,达25.9%,其次是广东和浙江。从业务增速来看,大部分地区为负增长。其中增速最快的是山西,增速高达93%;甘肃其次,同比增长9.9%,天津业务基本与2019年持平,其余各地区业务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1月26日,保险行业2014年的保费收入官方“成绩单”如期亮相,多项指标亮眼。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保费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17.5%,保险业总资产突破10万亿。其中,保费增速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高的一年。预计2014年全年保险公司利润2046.6亿元,同比增长106.4%,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
而从细分行业来看,2014年寿险增速近年来首次超越产险,全年人身险保费收入1.3万亿元,同比增速18.2%,而同期财产险增速为16%。梳理71家寿险公司(包括国寿存续在内)的保费情况,笔者留意到,2014年也是寿险业黑马频出的一年,相对2013年仅有23家寿险公司保费超百亿元,2014年总保费规模超过100亿的保险公司达到了28家。其中,华夏人寿同比增长91.3%,以700多亿元的总保费历史性地跻身行业第七位;2012年才成立的前海人寿,几乎仅靠广东一省,即实现了超过300亿元的保费规模,令人惊叹。
前十格局微调:泰康重回第五华夏跻身第七
数据显示,以总规模保费计,2014年,寿险前10大公司的门槛已提升至600亿元,较2013年大幅提升。总保费排名前十的公司分别是:国寿股份(3563亿)、平安人寿(2522亿)、新华保险 (1114亿)、太保寿险(1030亿)、泰康人寿(921亿)、人保寿险(813亿)、华夏人寿(704亿)、富德生命人寿(694亿)、太平人寿(668亿)、安邦人寿(618亿)。
从具体排名看,泰康人寿重回第五位,华夏人寿跻身第七,而安邦人寿则是首次杀入前十。据了解,在2010年及以前,泰康人寿都是领先于人保寿险的。来自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人保寿险的保费收入为703亿,而同期泰康人寿的保费收入为679亿,这是人保寿险首次超越泰康人寿。在此后的2012年和2013年,人保寿险也都领先于泰康人寿,直到2014年泰康人寿才重回市场第五。
银行系寿险:6家保费收入过百亿中邮人寿负增长
在众多寿险公司中,银行系险企由于背靠大树,一直是业界羡慕的对象。
目前银行系的寿险公司共计10家。笔者注意到,在这10家银行系寿险公司中,2014年总规模保费超过100亿的保险公司有:建信人寿(177亿)、光大永明人寿(313亿)、农银人寿 (113亿)、中邮人寿(219亿)、工银安盛人寿(157亿)及信诚人寿(110亿)。
对于银行系险企的发展策略,工银安盛人寿副总裁郭超1月17日在参加某论坛时表示,现阶段必须做大,没有大就没有强;规模做大才有客户,才有品牌形象,然后再做强。
值得一提的是,光大永明人寿在2014成为最大的银行系寿险公司,其总规模保费达到了313亿元,也是增长最快的险企之一,同比增速达到328%。不过在该公司313亿的总规模保费中,原保险保费收入仅为23亿,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75亿,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为215亿,这也意味着在2014年,光大永明人寿销售最多的产品主要是投连险和万能险产品。从2014年全寿险行业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仅为289亿来看,光大永明人寿占比高达74.39%。
光大永明人寿一位内部人士在与笔者交流时也坦言,投连险业务做得比较多,例如2014年和民生银行合作的一个项目,民生银行方面大约就有150~160亿的(保费)规模。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十家银行系寿险公司中,中邮人寿成了唯一一家负增长的险企。2013年,中邮人寿的保费规模为230亿,而2014年仅为219亿,同比下滑了4.7%。对于保费的下滑,中邮人寿内部人士表示,主要是由于公司调整了策略,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做一些期缴业务,而不像过去那样只追求规模,这也是响应保监会向价值转型的号召。
中小险企频出“黑马”:前海人寿总保费突破300亿
事实上,中小型寿险企业保费的井喷也是2014年的看点之一,除了保费规模排名前十的公司和银行系寿险公司外,一些中小型寿险公司增长势头也很好。
如前海人寿总规模保费达347亿,同比增长144%;国华人寿总规模保费达183亿,同比增长74.28%;幸福人寿的保费总规模保费达114亿,同比增长138%;中融人寿总规模保费达102亿,同比增长142%;珠江人寿总规模保费突破100亿,同比增长517%。
其中,前海人寿和珠江人寿两家广东险企尤其值得关注。
来自保监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前海人寿原保费为33亿元,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314亿元。据了解,前海人寿成立于2012年,注册地为深圳,目前主要的经营区域为广东省,其上海分公司开业不久。这也意味着,短短数年,前海人寿几乎仅靠一省的保费,即实现了超过300亿元的保费规模,令人惊叹。
再如珠江人寿,公司2012年12月28日才开业,其注册地在广州,目前主要的经营范围也是广东省。不过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在2013年第一个经营年度的保费规模就超过了17亿,到了2014年其总规模保费就突破了100亿,一举跻身广东寿险前10强。其中,2014年前11个月,公司银保渠道新单规模保费就超过了60亿,2014年全年网销保费收入超过30亿元。
#寻找真知派#
2020年半年度财务报告已于8月31日全部发布完毕,4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净利润超过100亿元的公司有31家,他们都是哪些公司?见下表:
这31家公司净利润最高的是工商银行,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为1497.96亿元,平均每天净利高达8亿多元。它们涉及的行业包括银行(15家)、保险(4家)、建筑与工程(3家)、房地产(3家)、白酒(2家);煤炭、建筑材料、 汽车 、家用电器各一家。
31家公司的利润总和为11383.74亿元,其中15家银行的利润为7982.98亿元,占31家公司总盈利的70.13%。
这31家公司我们就不必一一介绍了,因为他们都是耳熟能详的的公司,就算对他们不了解,看他们的名字和行业,也应该知道他们的主要业务是什么了。
通过上面的表单,站在我们小股民的角度,看看都能不能找到具备投资价值的公司呢。
首先,表中的利润大户是银行业,其实他们的业务是非常简单的:主要收入来源为资金借出得到的贷款利息,次要收入为办理的业务手续费。主要支出为客户的存款及理财产品的存款或理财固定利息。这两者之间的差再减去职工工资等费用,就是公司的净利润了。
国家也注意到了目前 社会 的最终利润大部分流向了银行,于是在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到了“鼓励银行合理让利”。
下面这段是2020年6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提到的:
我注意到一个数据,2019年整个银行业的净利润为2万亿元,上表中的15家银行在2019年净利润之和为1.56亿元。目前国家要求银行让利1.5万亿元,那么,如果在银行不提高净利率的情况下,按净利润每年10%的增速,2020年银行业本应该实现2.2万亿元净利润,让利1.5万亿元后,净利润应该只剩下7000亿元,而目前仅这十五家银行就已经实现了7982.98亿元了,因此可以推论出,如果银行业要实现1.5万亿元的让利目标,下半年银行的净利润会降低。
我们从2019年的股息率来看,银行行是一个非常适合长线投资的行业,上面15家银行2019年的平均股息率为5.15%,这是远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的。
当然,通过上面的让利要求后,银行业的股息率将出来下降,这种长线投资思路需要进一步数据的论证了。
接下是保险业了,4家保险公司上半年的净利润1393.17亿元,占31家公司总净利润的12.24%。
保险业其实是很多投资大师钟爱的行业,股神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主要业务就是一家保险,戴维斯家族也是一直钟爱于保险业。
我们来看保险业的运营模式:保险业的收入主要为保费收入、利息收入、投资收益,支出为保险赔付、退保费、红利支出及职工工资等。
保险合同是经过大数据精算,所以每一款保险,只要卖出数量达到一定比例后,就会出现盈利。
但最最关键的是,大部分保险的赔付日期,距离初次投保日期都是很久远了,那么就代表着 保险公司可以无息使用这一笔资金相当长时间 。
我们从上面这张表可以看到,2020年上半年,中国平安的“银行业务利息净收入”为504亿元,这代表的是所有客户的资金放在公司所产生的利息净收益,“非银行业务利息收入”为563亿元,这两类利息收入就达到了1000多亿,而这些资金的来源大部分客户的无息保费投入。
然后,公司可以利用这些无息资金去做一些投资,由于有大量源源不断的新资金进来,这些对投资的时限也可以无限延长,从而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上表中的“投资收益”也高达559亿元。
这个模式就是股神巴菲特的投资模式,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也是以保险业务收入作为主要营业收入,公司利用这些无息资金去投资长期成长性公司,利用复利效应让巴菲特获得了惊人的财富。
所以,我认为保险业仍然是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这个“长期”可以长达我们的一生。
三家建筑与工程行业的公司净利润合计为562.2亿元,占31家总净利润的4.94%。
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都是央企,他们的主要业务是基础建设,是与国家的发展方向相关。中国发展这么多年来,基础建设一直是GDP中的重中之重,所以这些企业每年的营业收入均是万亿元或接近万亿元来计算。
在目前的他们都属于成熟企业,成长性很小,但能够稳定盈利,股息率也很一般,投资他们基本就只能跟随上大盘的涨跌幅度。
茅台、五粮液两位明星龙头股半年获利均在百亿元以上,其中茅台半年净利润239.28亿元、五粮液半年净利润113.71亿元。
白酒属于消费股的代表,今年的表现相当优秀,但整个板块已经出现了明显高估。
消费行业在美国、英国的股市中也一直是长期上涨的好行业,由于消费行业的产品有些为必须消费品,比如食品、调味品;有些为可选消费,比如白酒、家电。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受经济周期的影响相对较小,而盈利能力却很强大,从而可以推动股价的长期上涨。
在白酒板块出现明显高估的情况下,我们入场要学会 耐心等待 。好股票,也要等到好价格再入手,不然可能就会出现进场后,很久才解套的尴尬局面。
房地产三家:万科、保利、绿地,在国家坚持住房不炒的今天,他们仍然能实现百亿级的盈利,充分说明,龙头企业的溢价能力还是非常强的。
房地产行业本属于周期性行业,在我国目前一直处于一个长牛单边上涨周期,目前在政策层面的引导下,房地产短时间内,将不会再出现强成长性了,个人不太喜欢周期性行业。
余下的这四个实现百亿级净利润企业有煤炭、 汽车 、家电、水泥,除了美的集团是弱周期企业外,其他三家都属于强周期行业,跟我们的经济周期息息相关,经济好起来,他们的表现就非常亮丽,经济走弱,就可能出现大量亏损,还是上面的观点,个人不太喜欢周期性行业。
总结:
今天看了这31家半年营业收入达100亿元以上的企业,大概感受有4点:
1.银行业目前拿走了相当大比例的盈利额,相对应的,这些盈利其实又来自于这4000家上市公司及整个 社会 的资金成本。银行业这个行业是非常不错的,业务简单,赚钱容易,但目前国家已经做出让整个行业让利的计划。未来如何,我们需要逐步观察,以前长期投资于银行业吃股利的思路可能变得行不通了。
2.保险业是非常优秀的行业,目前中国群众的参保意识大幅提高,但商业保险的参保率仍然远低于发达国家。
因此保险行业的仍然具有成长性,从长期来看是具备投资价值的。
3.消费行业出现了很多伟大的公司,美国的“可口可乐”、“百事”都是消费股的代表,也呈现的是长期上涨的趋势,所以我们这31家百亿级利润的消费公司,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投资备选品种,当然,我们在公司价值处于 正常估值和低估 的时候买入最佳。
4.周期性公司的购买相对复杂,我们在理解国家的政策方向,并知道经济的运行规律,从而能在经济向好的初期买入,而在经济繁荣的末期卖出,方能取得较好的收益 。
好啦,今天又写了3000字,如果大家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点评,有好的建议与想法或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在这里强调一下,以上文章属于个人爱好,不作为投资推荐,如果大家依靠文章信息买入股票,风险自负。
各银行对“大零售”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招行一直被银行业界称为“零售之王”,但零售头把交椅的争夺越发激烈。
例如,建行定位为“最大零售信贷银行”。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在该行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建行零售业务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利润总额占比首次突破50%,最大零售信贷银行地位更加巩固。去年7月,工商银行在北京发布“第一个人金融银行战略”,工行董事长陈四清表示,“第一”既包括经营规模第一,也包括经营质态第一,结构、质量、风控最优;既包括服务品牌第一,赢得客户、同业、监管和 社会 的高度认同,也包括价值创造第一,营业贡献和协同效应持续提升。
然而,在疫情之后,商业银行面临着零售业务获客、信用卡发卡、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质量等多方面的考验。截至6月末,5家银行消费贷款较上年末下降,7家银行信用卡透支规模减少,甚至1家股份制银行个人有效客户数萎缩。
疫情,正在考验零售银行的应对能力。
根据银行半年报统计,2020年上半年,邮储、招行、平安三家银行零售金融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50%,分别为65.99%、53.10%、55.30%;零售业务利润占比超50%的为建行、农行、招行、平安、江阴农商银行,零售业务利润占比分别是56.71%、51.38%、53.91%、54.7%、55.09%。
受金融业向实体让利、增加风险拨备等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大部分银行利润出现负增长。零售银行业务利润亦随之下降,36家A股上市银行中,19家银行在今年上半年的零售银行利润增速为负数。
6家国有大行中,今年上半年,建设银行已是个人银行利润总额占比最高的上市银行,个人银行利润总额占比56%;建行957亿元的个人银行利润规模也大幅超过“宇宙行”工商银行,居上市银行之首。
建行的零售业务利润占比首次突破50%。2020年1-6月,建设银行个人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564.74亿元,增幅17.36%,主要是利息净收入增幅较大;减值损失227.17亿元,增幅144.03%;利润总额957.42亿元,增幅11.47%,占比较上年同期上升11.80个百分点至56.73%。
同期,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营业收入1891.75亿元,超过建行;但个人金融业务税前利润781.23亿元,下降了6.88%,占该行利润的41.3%,大幅低于建行。而在2019年全年,工行个人金融业务利润总额1529.19亿元,超过建行的1486.42亿元。
不过,国有大行中,今年上半年,零售银行收入增长最快的,是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个人银行业务营业收入分别为1372.68亿元、1113.56亿元,同比增长20.32%、21.05%;个人银行业务利润总额分别是681.03亿元、601.53亿元,分别增长74.89%、18.74%。其中,农行的个人银行业务收入已占该行总营收的40.5%,反超公司银行业务40%的占比。
股份制银行中,浦发银行零售业务净收入下降0.93%。浙商、兴业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增速最高,分别为32.32%、22.38%。
具体来看,上半年,招行零售净利息收入517.83亿元,同比增长7.01%;零售非利息净收入258.17亿元,同比下降0.01%。其中,零售财富管理、零售银行卡的手续费收入142.48亿元、93.4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4.09%、下降2.23%。
招行利润负增长主因上半年零售金融信用减值损失209.80亿元,同比增加43.29%。该行上半年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332.16亿元,同比下降13.28%。而从零售收入结构看,招行零售收入增速不及其他银行,主要是个人贷款投放规模增长不及其他银行,零售非利息收入尚未实现反弹。截至6月末,招行零售贷款占比51.20%,较上年末下降1.41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0.81%,较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招行的经营风险偏好比其他银行更低一些,因为负债端成本低,对不良的容忍度也不高,所以疫情对信用卡、消费贷产生影响之后,大部分银行仍然会选择居民加杠杆,但招行略偏谨慎一些。”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表示。
其余股份制银行中,民生、中信、光大、平安的零售银行业务收入均明显增长,但利润下滑。光大、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利润更是下滑78.95%、46.72%。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增加了信用减值损失,例如光大、平安的零售银行信用减值损失是181.95亿元、200.33亿元,分别同比增加41.52%、78.04%。
从收入结构看,商业银行零售银行收入增加,主要来自利息,即在疫情期间逆势加杠杆。
1-6月,光大银行零售净利息收入203.33亿元,同比增长10.82%;零售非利息净收入89.47亿元,同比增长2.98%。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376.49亿元,同比增长15.94%;零售银行非利息净收入196.13亿元,同比增长6.24%。
城商行零售业务占比仍较低,零售收入占比均在40%以下。今年上半年,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的零售收入占比分别是21.50%、28.84%、31.50%。宁波银行个人业务营业收入72.08亿元,占全部营业收入的36.07%;利润总额31.08亿元,占全部利润总额的37.13%。
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近几年快速增长的个人贷款,在今年上半年新增规模不及对公贷款。
今年1-6月,新增个人贷款规模最大的是农业银行,新增个贷4378.98亿元;其次为建行、工行,新增个贷规模也近4000亿元,分别为3895.43亿元、3863.07亿元;中行、邮储新增个贷规模分别为2967.01亿元、2876.33亿元。此外,招行、民生、兴业个贷新增规模也均超1000亿元,分别达1215.36亿元、1008.15亿元、1001.79亿元。
然而,新增贷款中,个人贷款占比大幅下降。此前2019年,四大行新增个贷规模占比约50%或更高,实现两位数增长。到2020年上半年,这一比例降至40%以下。此外,交行新增贷款中,个贷占比自2019年的27%下降至17.8%;邮储个贷新增占比也自65.44%下降至59.99%。
作为业内零售标杆的招商银行,个贷占比也迅速下降,新增规模低于对公贷款。2019年,招行新增个人贷款4309.48亿元,占当年新增贷款的66.99%,这一比例在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中最高。2020年上半年,招行个人贷款新增规模占比下降至35.66%。
股份制银行个贷占比也大幅下降。2019年,中信、浦发、民生、兴业、光大、平安的个人贷款新增占比分别达65.35%、45.46%、43.20%、55.88%、36.88%、65.64%,但到2020年上半年,新增贷款中的个人贷款占比分别降至10.74%、22.72%、3.63%、31.70%、16.21%、36.02%。
究其原因,一方面,新冠疫情影响下,个人消费类贷款投放有所放缓,同期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小微等对公贷款投放则创下 历史 纪录。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认为,受疫情影响,很多个人贷款的投放出现困难。比如个人经营、线下消费、购房行为都被严重影响,甚至是冻结状态。所以,上半年信贷投放结构中个人贷款占比很低。到了5-6月,很多地方已经陆续恢复。
与之同时,披露消费类贷款的14家上市银行表现不一,5家银行消费贷款较上年末下降。
个人消费贷款投放方面,2020年1-6月,新增规模最大的为邮储银行,较上年末增加1858.62亿元,增幅9.21%。个人消费贷款增幅最大的为建设银行,建行也是个人消费贷款规模最大的银行,规模为2558.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95%。
中信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仅次于建行,为1937.10亿元,规模较上年末下降5.73%。工行个人消费贷款1704.4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59%。农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1808.65亿元,增长7.63%。
在个人消费贷款领域,一些城商行的消费贷投放规模已超股份制银行。截至6月末,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分别为1718.86亿元、1610.96亿元、1470.03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减5.60%、-7.98%、3.62%。
与之相比,股份制银行中,光大、招行、民生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分别为1420.23亿元、1310.05亿元、953.83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1.05%、5.91%、5.81%。平安银行的个人信用贷款“新一贷”余额1479.8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0%。
疫情之后,信用卡贷款也正在恢复。14家大行、股份行信用卡业务中,上半年50%的信用卡贷款增幅为负。
信用卡贷款规模最大的建设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为7745.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1%;其次为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两家信用卡贷款余额6577.75亿元、6522.3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2.97%、2.80%。再次为平安银行,为5125.04亿元,较上年末下降5.2%。
今年上半年,信用卡贷款规模下降最大的是中信银行,余额4807.38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52%。浦发银行信用卡贷款3938.8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6.56%。信用卡贷款增幅最大的为兴业银行,余额3794.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4%。兴业银行信用卡交易量较去年同期逆势增长19.78%,累计实现交易金额超1.08万亿元。
个人贷款投放大头仍在房贷,但增速已经放缓。例如,工行、建行、农行、中行、邮储、交行个人住房贷款分别增加3202.77亿元、2860.62亿元、2593亿元、2126.22亿元、1440.12亿元、613.80亿元,增幅分别是6.2%、5.39%、6.23%、5.94%、8.47%、5.41%。招行、中信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新增922.26亿元、550.00亿元,较上年末增幅8.30%、7.23%。
在个贷中,各家银行增速最快的是个人经营性贷款。在政策鼓励普惠金融业务的背景下,一些银行将部分或全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放在零售业务条线,列入个人经营性贷款口径。
四大行中,工行、农行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幅均超20%。截至6月末,工行个人经营性贷款增加892.63亿元,增长25.8%,主要是经营快贷、e抵快贷等普惠领域线上贷款产品快速增长所致。农行半年报称,积极支持个私小微企业复产复工,加大普惠贷款投放,个人经营贷款3287.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4%。
在个人贷款口径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中,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仍为最大,截至6月末余额4845.5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41%。其次为招商银行,小微贷款余额4465.0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4%。
零售银行业务中,代发工资始终是第一大获客来源。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商业银行也面临如何继续维持获客能力的考验。
根据央行数据,截至二季度末,全国共开立个人银行账户117.95亿户,较上季度末增加3.50亿户,环比增长3.06%,增速较上季度末上升1.63个百分点。人均拥有银行账户数达8.42户。
从银行披露的获客情况看,农行个人客户8.47亿户,超过工行的6.64亿户。截至2020年6月末,工商银行个人客户6.64亿户,增加1403.0万户,其中个人贷款客户数1437.4万户,增加36.1万户。农业银行个人客户总量达到8.47亿户,较上年末增加928万户;借记卡累计发卡10.77亿张,较上年末增加0.18亿张。不过,建行、中行未披露该行个人客户总体规模。建行仅表示,于6月末的金融资产5万以上客户较上年末增加219万人,个人客户金融资产总量实现较快增长。借记卡在用卡量11.62亿张。
10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4家股份制银行个人客户数破1亿。招商银行零售客户数最多,达1.51亿户。
截至2020年6月末,招商银行零售客户数1.51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4.86%;中信银行个人客户总数1.06亿户,较上年末增长3.77%;光大银行零售客户达到1.14亿户,比上年末增加1345.50万户,增长13.34%。平安银行零售客户数约1.02亿户,较上年末增长4.7%。
其余股份制银行中,截至2020年6月末,浦发银行个人客户(含信用卡)达到8882.1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32.87万户;兴业银行零售银行客户(含信用卡)8128.7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50.46万户;民生银行零售户数7744.9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00.06万户;华夏银行个人客户总数2833.04万户,比上年末增长5.31%,贵宾客户446.0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68%。
已有银行零售获客出现萎缩。截至6月末,浙商银行个人有效客户数447.91万户,较年初下降5.63%;个人优质客户71.21万户,较年初增长3.19%;月日均金融资产600万元及以上的私行客户数10719户,较年初增长26.40%。
多家股份制银行财报显示,中高端零售客户(业内一般对应招行金葵花标准,为个人日均AUM在50万元及以上)大幅增长。
其中,截至6月末,招行金葵花及以上客户291.79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0.21%。中信零售中高端客户97.2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22%。光大中高端客户比上年末增长14.75%。民生悠然(个人AUM为日均30万元及以上)及以上客户数123.4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7.52万户。平安银行财富客户88.2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3%;私行达标客户(近三月任意一月的日均资产超过600万元)5.1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6.7%。
从零售获客看,招行将零售获客归因于数字化转型。招行中报指出,一季度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零售获客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伴随着复工复产加速,特别是持续的数字化转型对线上服务的有力支撑,零售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得到了高效的响应与保障,零售获客在二季度出现明显好转,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快速增长。
中信银行代发工资获客增长较快。截至6月末,该行通过公私联动实现有效代发工资客户数532.09万户,较上年同期增长37.20%;有效代发额1966.0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71%;对应客户零售管理资产2302.24亿元,实现对公基础客户新增1145户。
城商行中,北京银行零售客户数2255万,较年初增长61万户;宁波银行个人客户1451万户,比年初增长5%;上海银行零售客户数1705.45万户,同口径较上年末增长5.90%。南京银行零售客户总量突破2000万户。
问题在于,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大部分银行零售客户数的增长,原因之一是,不少银行通过与互联网公司、手机厂商等线上合作开立以Ⅱ类、Ⅲ类银行账户为基础的电子钱包功能。对银行来说,Ⅰ类户才是主银行账户首选。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业的网点增速在过去五年快速下滑,并且在2018年首次出现增速为负的情况。综合众多银行近期年报,大部分传统银行的零售客户数量、净收入增速均持续放缓;新客转化困难、老客运营不畅是零售银行发展的主要痛点。
近年来,零售客户总资产(AUM)已成为零售银行转型的核心指标之一。一方面,银行可以此获取手续费和佣金等中间业务收入,符合轻型银行转型方向;另一方面,AUM也可派生出低成本存款。
今年上半年,部分银行零售客户总资产(AUM)逆势增长。招行、平安、光大银行AUM增幅均超过10%。国有大行中,工行、交行、邮储,以及股份制银行中的中信、浦发、兴业、浙商银行的个人AUM增幅为个位数。股份制银行AUM增长,主要来自公募基金代销规模猛增。招行、中信、平安、兴业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同比增幅分别达207.03%、445.68%、184.0%、332.89%。
六大国有银行AUM增长维持在个位数。截至6月末,工商银行个人金融资产(AUM)总额15.5万亿元,较上年末的14.6万亿元,增长约6%。其中,工行个人存款11.5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代理销售基金、代理销售个人保险分别为3341亿元、73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8%、-30%。
交通银行未披露规模数据,截至6月末,交行管理的个人AUM较上年末增长8.17%;理财产品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1.12%;非货币基金销量同比增长207.08%,基金类产品AUM规模较上年末增长30.05%。
邮储银行AUM规模10.7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约6.9%。其中,个人存款、个人理财余额分别达8.61万亿元、8476.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28%;代销非货币基金、代销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734.05亿元、215.6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742.98%、45.14%。
股份制银行中,AUM规模最大的是招商银行。截至6月末,招行管理AUM余额8.2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26%。原因是零售获客在二季度出现明显好转,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快速增长。
其中,招行零售客户存款余额、零售理财产品余额分别是1.84万亿元、2.10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9.96%、11.58%;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额、实现代理信托类产品销售额、代理保险保费分别为2567.09亿元、2109.01亿元、437.44亿元,分别增长207.03%、9.31%、-10.75%。
虽然招行上半年零售收入增长较低,但该行的策略是做大资管规模。招商银行副行长王良表示,8万多亿元的AUM就像一个蓄水池,各种资产包括理财、基金、保险、信托、存款等,随着客户资产配置不断地转化,一定会沉淀出一些活期存款。
股份制银行中,AUM增速最快的是平安银行。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AUM为2.3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1%。其中,个人存款余额6427.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销售额739.94亿元,同比增长184.0%。
光大银行AUM规模达1.88万亿元,增长10.46%。其中,零售存款余额8430.1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22%。光大银行未披露代销规模,从业绩收入情况看,该行上半年实现个人财富管理手续费净收入38.25亿元,同比增长62.37%。其中,代理理财收入、代理信托收入、代理基金收入分别同比增长417.03%、60.75%、32.52%。
中信、浦发、兴业、浙商银行的个人AUM增幅为个位数。中信、兴业银行个人AUM规模大致相当,均在2.26万亿元左右,规模分别较上年末增长7.54%、5.71%。兴业银行个人存款余额7085.2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39.20亿元。基金产品销售、标准净值型期限型理财产品销售分别是618.28亿元、136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2.89%、126.90%。浦发银行个人AUM规模2.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9.17%。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实现34.25亿元,同比增长25.05%。浙商银行个人AUM余额5217.36亿元,较年初增长6.58%。
城商行中,截至6月末,宁波银行个人客户AUM总量4913亿元,较年初增加521亿元。其中储蓄存款1874亿元,较年初增加282亿元;基金保有量328亿元,较年初新增222亿元。
这些银行中,私人银行AUM增速尤其快于其他财富客户。
截至6月末,第一大私人银行——招行私人银行(私行标准是个人AUM为1000万元及以上)客户AUM总资产24973.9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94%;户均总资产2743.36万元,较上年末增加11.70万元。其次是工商银行私人银行(私行标准是个人AUM为800万元及以上),管理资产18299亿元,增长17.7%。
此外,建行私人银行客户金融资产16743.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93%;中行私人银行管理资产余额1629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256亿元。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私人银行AUM分别为9230.55亿元、6487.61亿元、4268.2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8%、13.04%、14.22%。(本文摘自《中国金融业发展趋势报告(2020)》,该报告将于2020年11月10日-11日召开的第十五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对外发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 财经 APP
10家银行是增收不增利的保险公司:去年保费同比增长近10%,利润减少超百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10家银行是增收不增利的保险公司:去年保费同比增长近10%,利润减少超百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