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点名称:宋志平:人生的意义就是用你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去奋斗,去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价值的简单介绍
所属分类:新闻资讯
相关标签: # 宋志平:人生的意义就是用你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去奋斗 # 去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价值
官方网址:
进入网站站点介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宋志平:人生的意义就是用你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去奋斗,去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宋志平,男,汉族,1956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2007年6月当选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建材集团”)是直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的大型中央企业。现有资产总额逾200亿元,员工总数逾40000名。全资、控股、参股企业200余家,其中下属子集团控股2家上市公司、参股12家上市公司。中国建材集团形成了集科研设计、制造、流通为一体的,拥有建材制造,科研设计、成套装备和工程服务,建材进出口和商业流通三大业务平台的国家级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
。
我从最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经历过各个层次的企业管理工作。我把企业管理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我从最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经历过各个层次的企业管理工作。清华大学一位教授评价我是步伐坚定的人。”
今年52岁的宋志平,1979年大学毕业即投身建材行业,历任车间主任、副科长、处长、副厂长、厂长、副总经理、总经理、董事长。现在的职务是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3月29日,他领取了自己职业生涯中又一个奖项: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
“我把企业管理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他的语调温和而坚定,一如其人。“我最想点燃的是职工心中的火”
1979年,宋志平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新型建筑材料总厂(北新建材集团前身),当了一名技术员,他此后的人生也开始与建材紧紧相连。
1993年初,36岁的宋志平当上了这个厂的“一把手”。不过,这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多“少年得志”的喜悦,因为当时企业正处于建厂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流动资金几乎为零,银行不愿给予支持,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我当厂长后压力很大,因为看到当时职工们的眼神是冷漠的,怎样才能唤起大家的信心呢?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轿尺石膏板生产线点火。”现在,宋志平还能清楚地记得那一刻他说的话:“我其实最想点燃的是职工心中的火。只有这把火熊熊燃烧,企业才能旺起来。”
“所以我当时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解除职工信心危机,让他们感到企业有前景,个人有前途。”宋志平提出,北新建材要做尘滑全国新型建材的大型基地,要把企业效益提高,要上市。
在今天看来,在当时的情形下提出这样的美好愿景无疑具有相当的远见。“这和我读了很多经济和管理方面的书有关系,也跟我很早就接触了南方证券以及刚刚进入中国的国际金融公司和高盛有关。”
在重建信心和明确发展目标之后,要着手解决的就是机制问题了。“作为一个生产经营型企业,只有面向市场,增强市场意识才能求生存谋发展。”宋志平引入激励机制改变“人员能进不能出,收入能上不能下”的状况,“将业绩与职工和基层单位领导收入挂钩,还不断改善大家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做到"房子年年盖,工资年年涨"。”
他还大力推进了现代化管理方式,如源自日本的5S管理,“日本的基础管理强调一丝不苟,他们在精细化方面做得很好,可以保质量、降成本。”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宋志平送厂里的骨干去清华、北大等高校学习,这在当时的国有企业里属于相当早的。
1994年,北新建材生产经营情况开始好转,上市的准备工作也随之展开。1996年企业改制,1997年6月在深交所上市。“离开北新建材6年多了,我现在还持有它的公股,这些年无论股价涨还是跌,我都没有动过,我还是它的一个所有者。”“我有承担压力的特质”
2002年是宋志平职业生涯中另一个关键节点。这一年初,他受命担任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公司(简称中新集团,2003年更名中国建材集团)总经理,而这同样是另一个严峻挑战的开始。
中派帆腊新集团是一个行业管理公司,战略不是很清晰,业务过于分散,没有规模效益,竞争力差。最重要的问题是负债多,逾期债务32亿元,面临法院封门的危险。宋志平说:“我性格温和,却是个愿意接受挑战的人。我有承担压力的特质,遇到困难很少抱怨,而是先研究分类,看看哪些是立刻能解决的,哪些是通过努力能解决的,哪些是要等待时机来解决的,然后采取行动。”
通过大规模的资产和债务重组,宋志平带领中新集团成功化解了关系企业生死的债务风险。2002年底,集团公司的经营资金运转已逐渐进入良性循环。
逾期债务问题的解决使得集团可以轻装上阵,制定清晰的发展战略则是决定企业生命力的核心问题。“现在中国建材集团的主业非常突出,即只做建材,不涉足其他产业,也不会盲目投资。”为此,集团通过转让、出售、划转等方式减少了155家企业,又收购了165家企业,使集团主业突出,结构更加优化。
下一步宋志平开始启动“资本运营的轮子”。2004年初,他提出要组建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并在香港上市。“上市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拓宽融资渠道,更重要的是在境外上市后,集团将完全按照国际规则来规范企业。”
2006年3月23日,中国建材在香港上市,当年列H股涨幅第二位,2007年排到了第一位,并成为恒生指数股。“到现在整整两年时间里,我进行了10次路演,见了大概1000个华尔街的基金经理,我可能是在华尔街跑得最勤快的中国董事长了。”宋志平说,“多和投资者沟通,可以让他们更了解我们,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和我自己也都获得了成长。”“我不是好高骛远的人”
在进行上市、引入基金等资本运作的同时,展开大规模战略性重组,是宋志平推动集团迅速扩张、做大做强的另一只轮子。自2006年以来,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中国建材集团接连并购20余家水泥企业、产能激增3倍,还与61家目标企业达成了联合重组的意向,而中国建材集团已经和准备投入的重组资金接近200亿元。
步伐坚定的宋志平带领着他的企业“健步如飞”,但也引来了一些质疑。比如,公司能否满足大规模、高频次的联合重组而产生的人才、管理、资金需求。一位市场人士认为,大规模并购面临着巨大风险,如果不能有效整合,企业可能爆发危机。
“我不是一个好高骛远的人,我们重组的原则之一就是风险可控和可承担。”宋志平说,“快速成长是由于我们所在的行业正处于特定的历史阶段。”
统计显示,我国水泥的产量约占全球的50%,却分散在5000家企业中,2005年国内排名前十位的水泥企业总产能仅相当于法国拉法基集团一家公司的产能,其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不足15%。“企业规模小就无法支持科研开发,也很难形成市场品牌,更谈不上国际竞争力。要改变这种格局,建材行业必须进行战略性的结构调整。”
“国家鼓励钢铁、能源、建材等领域进行重大战略重组而不是战术重组,战略重组的特点就是规模大、跨区域跨所有制。”宋志平说,中国建材是水泥行业的一个新进入者,要想做大水泥规模,注定不能采用老牌水泥企业靠建新线滚雪球的方式,中国建材必须要走联合重组的道路。
宋志平的底气还来自于股东的支持,“前天我们召开了股东大会,讨论增发3亿新股,满足重组的资金需求,得到了股东们的支持,大家都看好我们企业的前景。”
对于有关人才缺乏的担忧,他认为“恰恰是并购解决了队伍问题,因为管理者基本都是各就各位,只是改变了股东。我们要做的是换软件,不是换硬件。”他说,管理者要理解中国建材集团的整体战略,认同集团的管理文化,“我们正通过推行"一体化、模式化、制度化、流程化、数字化"的"五化"管理模式,推进各企业的管理协同和文化协同,提升绩效水平。”
“我们的目标一是成为中国建材行业领军企业,二是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至于实现这两大目标的时间,宋志平说是三年。
“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在国际市场上,我们面临印度企业的竞争;在国内,外资也是我们重组的主要对手。”宋志平说,“不能拖拖拉拉,认准目标我就会果断去做,全力以赴,不轻言放弃。”
采访手记
做个读书的企业家
“我喜欢读书。”宋志平说,他最近在读的书有格林斯潘的《我们的新世界》、奈斯比的《定见》,还有克林顿的《付出》等等。
“管理创新需要灵感也需要知识的累积,书越读越薄,因为理解在不断升华。”他常对公司的年轻人说,你们都想做管理,可你们付出了多少?
他在1995年获得了武汉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2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工程博士学位。他还参加了很多培训,并认为企业家最好每年都要参加一次培训。“管理不是无师自通的,要勤于学习和深入思考。天赋加实践加学习,才能成就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他善于沟通,从中吸取成长的能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际金融公司和高盛刚刚进入中国,南方证券刚刚开始营业,他就跟他们接触了。到2006年中国建材香港上市后,他又成为“在华尔街跑得最勤快的中国董事长”。
正是超强的学习能力成为他健步如飞的动力,也让他始终走在了时代的前端。
当我看他的简历时,发现宋志平还有一个身份是武汉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1999年以来他连任全国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是三个企业家委员之一。
也许,等到退出企业舞台的那一天,他会愿意将自己的管理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
从1979到2008,他经历了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国有企业管理者可能遭遇的各种挑战。这一切的经历,足以写一本教科书了。教科书的扉页可以写上:“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具备三个能力:一、明确目标,二、理清思路,三、果断行动。———宋志平”
_人生本无意义,一切依赖于我们如何赋予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蚂桐送在白昼作梦之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去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思想界老前辈吴稚晖说人为万物之灵,怎么讲呢?.
第一:人能够用两只手做东西;
第二:人的脑部比一切动物的都大。.有能做东西的两手没手和比一切动物都大的脑部,所以说人为万物之灵。.但人生枯物嫌有什么意义呢?我常想:人生意义就在我们怎样看人生。.意义的大小浅深,全在我们怎样去用两手和脑部。.人生很短,上寿不过百年,完全可用手脑做事的时候,不过几十年。
人活着有时候是很累的,身不由己的感觉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知道。生活本身就有很多无奈,但生活本身也有很多想不到的东西,是好也罢,坏也罢,总是让人有所期待,所以我们都能活下去,还是不要想太多了,偶尔往好的地方想想,为了一些自己的想要的东西哪怕是实现不了的尽力一下,成也罢,败也罢,心里会舒服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活中有时会快乐,有时会悲伤,这都是很正常,要不为什么老天创造出人类来会有眼泪?不要想太多伤感的事,人家说水往低处流,但我们要往高处走啊,什么事都要向棚颂羡前看的同时也相信什么事都会过去的,但最终的一点是:快乐是要自己去寻找的!
人活着的最大目标就是:为了生命的存在和延续,为了实现理想和追求,为了体现人生自我的价值。 一.目标就是计划,给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你希望达到的场景,就是人生的目标.
二.你的价值观决定了你的人生目标.是吃喝玩乐的现实.还是让后人怀念的精神追求?
三.目标是有其重要性的,也是有其实现的难易程度的,那个你觉得最有价值的目标,就是你人生的终极目标.
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究竟是为什么?人为了将祖国建设得更美好,为了使自己生活更幸福,会努力工作,创造财富。为了达到这个人生目标,人就得学会做更多的事。有的事情不会做,人就要认真学习。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有有意义。人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责,人活着就要对得起自己的人生。你可以主动学链拍习一项专长,让自己掌握一门知识。只要樱知你认真去学,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你要多给自己自信心,你要认准目标努力学习,你就一定能成功。
一个人要使自己的生活得有意义,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当然,你如果还没有想好应该怎么实行,会认为自己的目标定得很大,完成预定目标可能有困难。你可以将大目标化解成几个小目标,再将小目标一一完成。用这个方法能使你克服畏惧心理,(大目标不好完成)按照制定的计划去做。
你在完成小目标时,要有自信心,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做下去,要反复地认真地将一件小事做好。你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你要不断地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一件小事,只要你想认真完成的事,坚信你就会做好它。等你有了完成一件事情的经历以后,及时总结经验,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向另一个目标进发,全力以赴想方设法去圆满完成它。在完成任务时你就会感觉非常快乐。你就是一个充满自信,最有作为的人!你还年轻,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一定是个胜利者!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人活着就是为了生活更快乐,更敏或幸福,而幸福的生活要自己努力争取来的。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就有了为之奋斗的欲望,为了人生的奋斗目标人必须使自己努力工作,在工作中寻找乐趣,让单毁卜调乏味的工作充满生趣,使自己无忧无虑,身心健康,生活和平而安逸,快快乐乐过好每一天。只有感觉自己时时快乐,你就能保持平常心。 如果没有斗志、信心、毅力,人就可能遭到世人的种种的手段而艰难生存。因此,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我们必须树立人生的奋斗目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人为万物之灵,这是因为人具有思维能力,即人所独有的极其复杂、丰富的主观内心世界,而它的核心就是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就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持正确的认识,能采取适当的态度和行为反应;就能使人站得高,看得远,做到冷静而稳妥地处理各种问纤拿穗题。 其次,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应该把奋斗目标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尽量使自己有完满完成目标的可能。这样,你的心情就会十分愉悦。 再次,学会自我调控情绪,排除不良情绪,让自己在愉快的环境中度过每一天。 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稳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热情与信心。因此生活中应避免不良情绪的发展,遇到不好的事,要换个方法变个方式思考,你将大有收获。 向朋友、亲人倾诉,以疏散郁闷情绪。自我放松,多参加休闲运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搞好人际关系,你会发觉你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 对世俗复杂环境能避开的就避开,不要轻信别人的胡言乱语,人要有自己的主见。你要有坚定的信念,只有自己当机立断,远离小人,你的事业才会成功。相信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将工作做得更好。 乐观是心胸豁达的表现 ,乐观是生理健康的目的,乐观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乐观是工作顺利的保证,乐观是避免挫折的法宝。 当你的人生目标已经实现时,你就能寻找自己的异性朋友。请你这样设想:当风铃的浪漫,往往勾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驼铃的深沉,往往激起人们对锦绣前程的憧憬;当手机的 *** 响起,让你知道有人在天天关心你,你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开心,这样愉快! 人的乐观心态,将使你心理年龄永远年轻。当你朝着奋斗的目标迈进时,都会增加你的愉悦与自信。你就会自然形成乐观的心态,快乐将永远与你相伴!相信你在实现人生目标的同时也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人生伴侣,祝你生活美满幸福。你就能在心理上获得最大的快乐,你将拥有快乐的每一天!相信你能把握自己快乐而幸福的人生,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你就会感觉生活原来多么美好!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至极人生?
为人民,为国家,大公无私,超出自我,舍己为人,有自己思考感悟,解剖自己严于解剖别人,遇到问题敢分析情况拿出措施或结论解决,平等待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能团结多是,知道实际。
什么样的人生才算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我想应该是有理想的人生才算有意义的人生吧
为了理想不断努力
为了理想发掘自己的潜力
为了理想完善自己
。。。。
即使最终没有完成理想 但我们至少有一条前进的明路
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之路。每个人追求的东西都不同。当我们蓦然回首时,有过快乐,有过痛苦,有过平静,有过 *** ,有过平凡,有过灿烂,有过灰暗,有过温暖,那么,我们就可以拍著胸口说:我们的人生是有意义的!我们没有白活!
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鄙、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到底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每个人的人生,多数不同,自由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也许有人说自己有事业的人生才有意义,有人说自己有爱情的人生才有意义。你自己觉的你的理想是什么。那就是最有意义的。但不一定要实现它/
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人生的意义何在?”这是个大问题。人从有生以来,很快的老了,死了;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忙着工作,也忙着吃,忙着穿……这到底为了什么?到底有什么意义?谜一样的问题,在儿童,在浑浑噩噩、顺从社会习惯而过著一生,不会想到这一问题的,固然是有的。但感受敏捷的,或环境恶劣,事业挫折,身体受到病苦侵袭,失去一分,甚至失去了一切希望。那时,这个问题——这一生到底为了什么,忙些什么,就会涌现心头。虽然问题的偶然想起,或一直萦回脑际,并不能解决,还是不得不一直忙下去——忙着工作,忙着吃,忙着穿……唉!到底“人生的意义何在?”
“一切都是空的”——在某些人心中,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在这些人的思想中,人生忙着工作,忙着吃,忙着穿……,实在毫无意义。过去流传一首通俗的《醒世歌》,开头是:“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冥在其中。”说什么:“夫也空,妻也空,大限来时各西东。”“母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末了说:“人生好比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老辛苦一场空!”这是多么失望,多么空虚呀!“一切都是空的”——人生毫无意义,与佛法的“一切皆空”,解说上是完全不同的。《醒世歌》代表的看法,一切都归于失望、幻灭,人生毫无意义。而佛法却是从现实人生中,否定绝对意义,肯定其相对的意义;更深入的,揭示人生的绝对意义,而予人以究竟的归宿。
虽然在人生的旅程中,受到空虚、失望、幻灭的侵袭,但人生总不能没有意义。即使是不完善、不正确的,也总会有些意义,以安慰自己,一直活下去。如古人说“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也就是以为如能这样,就不虚此生,而具有不朽的永久意义。大概地说,一般所说的人生意义,不外乎二类:一、在现实人间;二、在未来天国。在现实人间的,或重视家庭——家族的繁衍,这是将人生的意义寄存于家族的延续。所以人虽死了,而有永久的意义存在。中国儒家是特重于此的。人在家族绵延中,“承先启后”;所以人要能“裕后光前”,对祖先要慎终追远。老祖母们别无所求,只希望有几个孙儿,生前“含饴弄孙”,死后承受其祭祀。这样,就可以忍受苦痛,安心地了此一生。依于这一意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我人所作的事业,或善或恶,也会报在儿孙。所以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或重视国家,将人生的意义寄存于国家中。极端的国家主义者,以为个人从属于国家,唯有在国家中人生才有意义,似乎人的一生,只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大方针。这与家族绵延本出于同一根源。古代某些氏族以全族为一体;其中任何一人受到损害,看作对全族的损害,而采取全体的报复。在这种观念下,为氏族而作战牺牲,被提升到神的左右。等到氏族扩大而组成国家(或融合多数氏族),就形成人生的意义存在于国家的强盛与繁荣。儒家重视近亲,因而重视家庭或宗族,这才分化了。
或着眼于全人类,而以人生的意义存在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之中。人类进步,人生才有意义,也就是人类的理想。所以人生应为人类的进步、多数人的利益而努力。
将人生的意义寄存于家庭、国家、全人类,并不是人类所愿意的,而只因个人的身心组合不久朽坏,而得不到着落。然而,这就能确立人生的意义吗?重在家庭,如人生而没有儿女的,那就岂不是人生就没有意义!重在国家,而从历史看来,多少盛极一时的国家,而今安在?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成为陈迹了。全人类吗?人类——我们所知的现实人类,依地球的存在而活动。虽可能是远在将来,但却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地球毁坏了,到那时,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生的意义又如何存在?这么说来,一般所说的人生意义,终归空虚,竟逃不出《醒世歌》所代表的看法。
从未来上生天国以说明人生意义的,是一般宗教,特别是西方神教。在天神教看来,人间只是空虚。人类的生在人间,信神,爱神,奉行神的旨意,为了希望未来的进入天国。据说:世界的末日到了,不信神的将陷于永苦的绝境;信神的将进入天国,享受永恒的福乐。严格地说,在人间的一切信德善行,不过是为了进入天国作准备而已。然而天国是未来的事,而现生却不可能进入天国。那末,这只是信仰;因为在现实人生中,天国是不能证实的。以不可能证实的天国作为人生的究极意义,不觉得过于渺茫了吗?
佛法对于人生,否定其绝对意义,而说是苦,是空。然而人生不是没有相对的意义;如没有相对意义,也就不可能经实践而体现绝对的意义了。先从人生的相对意义来说:依佛陀的开示,人生,世间,不外乎“诸行”——一切生灭现象、生灭流变的过程;没有不变的,称为“无常”。“无常”,那就没有永恒的福乐,终归于灭,终归于空,所以说是“苦”。苦,那就没有究竟的、完满的自由,所以说“无我”(我,是自在义)。婆罗门教面对这样的人生世间,构想一形而上的实体,就是“常”,是“乐”,是“我”。佛陀彻底地否定他,称之为颠倒。佛陀是面对现实,而说“无常”、“苦”、“无我”的正观。在无常、苦、无我的正观中,又怎样肯定人生的意义呢?
依佛陀的开示,人生世间是“缘起”的。缘起的意义是:一切现象,一切存在,所以成为这样的现象,这样的存在,并不是神意的,不是自然的,不是宿命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依缘而起的。在主要的、次要的、复杂的种种条件、种种原因下,才成为这样的现象,这样的存在。一切依于因缘;对因缘说,称为果。所以人生世间,是无限复杂的因果关系,受到严格的因果法则所规定。
从缘起来说,人是缘起的存在。缘起,有对他的同时互相关系,对自(也间接对他)的前后延续关系。例如人在同一时间,与其他的人、众生,自然界的地、水、火、风(空气),是有互相关系的,展转地互为因果。一种存在就是一种活动,当下都有对自对他的不同影响,成为不同的因果关系。例如一个国家,无论是政治、经济、教育、外交……,一种措施,一种行动,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别的国家;当然,受到最深远影响的,还是自己(国家)。一个社团、一个家庭也是这样的,所有的行动都要影响别的社团、家庭;而更主要的,影响了自己(社团、家)。个人也是这样,无论语言文字、身体行为,都会影响别人,当下又影响了自己,影响自己的未来;就是没有表现于外的内心行为,也影响生理,更深远的影响自己的内心。缘起世间,缘起人生,就是这样的能动被动、对自对他的关系网路。经中形容为“幻网”、“帝网”,从无限的相互关系、延续关系中,去理解人生——世间的一切。
依缘起的因果观,佛法确认人生的身心活动,或善或恶,不但影响于外,更直接的影响自己,形成潜在的习性(姑约业力说)。等到一生的身心组合,宣告崩溃——死亡,潜在习性(业力)就以自我爱染的再生欲(“后有爱”)为缘,又展开一新的身心组合,有一新生命的开始。对过去说,这是受到过去业力所决定的(但佛法还有现生的功力,所以不落于定命论)。佛法是这样的,从缘起因果的延续中,无常无我(没有一般宗教所说的不变的个灵),而一生一生地无限延续下去。正如国家一样,并没有不变的国家实体,而王朝不断崩溃,又一个个地宣告成立。确认人生是这样的缘起,就会肯定人生,或善或恶的一切,或者现生受报,或在未来的新生中受报。总之,因果是必然的定律。这一生的身心可以崩溃死亡,而或善或恶的行为,影响自己,决定不会落空。众生业报的延续,或善或恶,都有或正或负的价值,而影响未来,受或乐或苦的果报。所以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从此消灭;一切都有果报,而又一生一生,不断地造作新业。暂时的苦难,堕落,都不用失望;这是短暂现象,前途是充满光明的。不过,离苦得乐,唯有顺从因果定律,从离恶行善中得来,此外没有任何幸运,也不是神力所能帮助。
人生是善业所得;而现生的行为善恶,成为未来升沉的枢纽。“人生难得”,佛一再的告示我们。可惜的是,一般佛弟子误解佛法,所以仅有人生是苦的叹惜,却少有“人生难得”的庆幸!依经上说:人类有三种特胜,不但胜过畜生、鬼、地狱,也胜过天神。人类所有的特胜是什么?是道德,是知识,是坚强的毅力。在人世界中,知道苦而能救济苦。虽然人类的道德、知识、毅力还不是完善的,不免引起副作用,甚至引起自我毁灭的危机,然而,人类凭借这些,到底发展出高尚的文化,为不容否认的事实。人类文化的进步,终于理解到不彻底、不完善,而有完善、究竟的倾向。所以人类不但能离恶行善,自求多福,而且更有超越的向上一著。依佛法,唯有自我人类才能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唯有人类才有超越相对而契入绝对(最初悟证)的可能。人生是怎样的难得!确认“人生难得”,人生的意义就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人生难得”,应好好地珍惜这一生,好好的利用这一生,而不要辜负这一生!
再从人生的绝对意义说:人生能行善而向上,但到底是不完善的,没有永恒的意义。任何智力或福力都在时间中消失了,人还在或升或堕的流转(轮回)中。不过,人类能意识到自己的缺陷、自己的不彻底,也就能涌现起彻底与完善的理想与要求(佛法称为“梵行求”)。这一主观愿望不能合理实现,又每被神教徒引上幻想的永恒的天国。依佛法,人生现实是缘起的,唯有理解缘起,把握缘起,深入缘起本性,才能超越相对而进入绝对的境地。缘起,是无常无我的现象;人生,也就是无常(不永恒的)、无我(不自在的)的人生。一切由于缘起,从因果观点说,一生又一生,到底为了什么,这样的生灭不已。原因在:众生——人类以(反缘起的)自我的爱染为本,依自我爱而营为一切活动。这样的动作引起业力,形成自我的因果系,而有个体的生灭延续。反之,没有缘就不起,如灭除自我爱染,那就能解脱生死,到达“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地。
为什么会有自我爱染呢?自我爱染(人类特性,自私本质的根源),由于认识上的迷濛(称为“无明”),为现象所诳惑,而没有能体认到缘起的本性——本来面目。佛陀以无比的方便善巧,从缘起生灭中,直示缘起性的常寂。对一般认识的现象说,这是不落于时空,不落于彼此,不落于生灭的绝对。缘起本来如此,只是众生——人类为自我见、自我爱所蒙惑,颠倒不已而已。所以,人类的德性、智力、毅力,在佛的方便诱导下,经修持而进展到高度,就能突破一般的人生境界。从现实的缘起事中,直入(悟入)超越的绝对。到达这一境地,人生虽还是人生,而人生的当下便是永恒,无往而不是自在解脱。佛法的小乘、大乘,虽有多少差别,而原理都是一样。
人生不但有意义,不但能发现意义,而且能实现绝对的永恒意义。即人生而直通佛道,人生是何等的难得!
像我们才二十岁的人来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人生
不虚度每一天,活的充实。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不同人的追求不一样,但求心之所安
人生本来就没有意义,何苦强求什么意义。
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只是有了一次活的机会。生命是空白的,现在给你一次机会,你想
画
成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子。所以如果你珍惜这次机会,就好好设计你的人生吧。
宋志平:人生的意义就是用你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去奋斗,去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价值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宋志平:人生的意义就是用你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去奋斗,去实现人生价值和人生价值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