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资讯内容详情

年内新发公募基金超过2800亿元,债券型基金占比超六成,公募债基第一名

2023-05-20 13 adminn8
年内新发公募基金超过2800亿元,债券型基金占比超六成,公募债基第一名

站点名称:年内新发公募基金超过2800亿元,债券型基金占比超六成,公募债基第一名

所属分类:新闻资讯

相关标签: # 年内新发公募基金超过2800亿元 # 债券型基金占比超六成

官方网址:

SEO查询: 爱站网 站长网 5118

进入网站

站点介绍

今天给各位分享年内新发公募基金超过2800亿元,债券型基金占比超六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公募债基第一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货币基金与债券基金区别?

货币基金与债券基金主要有3点区别:

一、两者的实质不同:

1、货币基金的实质:是聚集社会闲散资金,由基金管理人运作,基金托管人保管资金的一种开放式基金,专门投向风险小的货币市场工具,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开放式基金,具有高安全性、高流动性、稳者判定收益性,具有“准储蓄”的特征。

2、债券基金的实质:指专门投资于债券的基金,它通过集中众多投资者的资金,对债券进行组合投资,寻求较为稳定的收益。

二、两者投资对象不同:

1、货币基金的投资对象:货币基金资产主要投资于短期货币工具(一般期限在一年以内,平均期限120天),如国债、央行票据、商业票据、银行定期存单、政府短期债券、企业债券(信用等级较高)、同业存款等短期有价证券。

2、债券基金的投资对象:在国内,债券基金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

三、两者的特征不同:

1、货币基金的特征:

(1)可使普告睁通投资者方便地参与银行间债券、企业债、可转债等产品的投资。这些产品对小资金有种种不便的限制,购买债券型基金可以突破这种限制。

(2)在股市低迷的时候,债券基金的收益仍然很稳定,不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因为债券基金投资的产品收益都很稳定,相应的基金收益也很稳定,当然这也决定了其收益受制于债券的利率,不会太高。企业债券的年利率在4.5%左右,扣袜嫌岁除了基金的运营费用,可保证年收益率在3.3%~3.5%之间。

(3)只有在较长时间持有的情况下,才能获得相对满意的收益。

(4)在股市高涨的时候,收益也还是稳定在平均水平上,相对股票基金而言收益较低,在债券市场出现波动的时候,甚至有亏损的风险。

2、债券基金的特征:

(1)本金安全。由大多数货币市场基金投资品种就决定了其在各类基金中风险是最低的,货币基金合约一般都不会保证本金的安全,但在事实上由于基金性质决定了货币基金在现实中极少发生本金的亏损。一般来说货币基金被看作现金等价物。

(2)资金流动强。流动性可与活期存款媲美。基金买卖方便,资金到账时间短,流动性很高,一般基金赎回一两天资金就可以到帐。目前已有基金公司开通货币基金即时赎回业务,当日可到账。

(3)投资成本低。买卖货币市场基金一般都免收手续费,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都为0,资金进出非常方便,既降低了投资成本,又保证了流动性。首次认购/申购1000元,再次购买以百元为单位递增。

(4)分红免税。多数货币市场基金面值永远保持1元,收益天天计算,每日都有利息收入,投资者享受的是复利,而银行存款只是单利。每月分红结转为基金份额,分红免收所得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基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型基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债券基金

汽车行业处于深度变革时期,车企为何纷纷品牌焕新?

这是由于汽车行业处于深度变革时期,所以说各个车企都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的是同时去探索本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只有创新之后的这个车型,车款才可能更适合一些人对新的需求。所以我留任何一个企业告诉我们,只要是有生机和活力,就必须进行改革,必须进行创新锋族行,这是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汽车行业处于深度变革时期车企未收和,纷穗扮纷品牌换新现在的汽车都追求新能源,绿色汽车,追银哗求外观美丽,内饰舒服

债基再遇大额赎回潮 2023年投资逻辑出现新变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庞华玮广州报道

2022年的债市,出人意料。

从前10个月的“资产荒”走向后2个月的“资产慌”。

“进入11月以后,伴随资金利率中枢提升,债券出现了第一波调整以及公募和理财赎回潮。进入12月又出现第二波赎回潮,赎回负反馈导致信用债市场出现抛售行为,这是理财净值化带来的债市波动放大器效应。”近日,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接受采访时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债基和理财产品面临的赎回潮中包含了地产和疫情政策方向性调整的原因,同时,由于权益市场预期出现拐点转向,也带来对债券市场的投资逻辑变化。

年底再现赎回潮

自2022年11月中旬起,债基遭遇赎回潮,不少债基承受了赎回压力。

赎回潮备受关注,这背后既有已进入历史低位的债券收益率,也有房地产利好政策的出台与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还有多重因素交织下债市下跌与赎回潮之间的负反馈效应。

迄今,债基的赎回潮仍在持续。

2022年12月30日,华富基金发布公告称,华富恒利债券基金A份额于12月29日发生大额赎回。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三天前的2022年12月26日,华富基金旗下的华富恒稳纯债A份额也发生了大额赎回。

Wind数据显示,华富恒利A在2022年12月31日,单位净值为1.0400元/份,近一年基金收益为-14.75%,同期基准为3.79%,同类的二级债基收益为-5.07%。

除华富基金外,据记者统计,2022年底还有财通资管、东方基金、汇安基金、鹏扬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汇安基金、浙商基金、中信建投基金等机构旗下债基出现大额赎回。

比如,财通资管2022年12月28日公告称,财通资管双安债券基金A和C份额于2022年12月26日赎回份额占比较高。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成立不足一月,成立日期为2022年12月9日。

再比如,2022年12月27日,东方基金公告称,东方臻裕债券基金C类份额于2022年12月27日发生大额赎回。值得一提的是,该基金成立仅一个多月,成立日期为2022年11月17日。

事实上,遭遇大额赎回的债基,其中有不少是成立不久的新基金和次新基金。

从“资产荒”到“资产慌”

2022年的债市表现,出人意料。让悔知

博时基金固定收益投资三部投资总监张李陵表示, 回顾2022年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呈现典型的从“资产荒”到“资产慌” 。

他指出,2022年的前10个月,“疫情防控”与“地产链收缩”推动经济下行、储蓄增长、社融疲弱,叠加国内通胀可控背景下的货币政策以稳为主,二者带动前十个月的“资产荒”。

表现就是,一方面,疫情防控政策约束了消费需求,并对居民收入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预防性储蓄需求明显增加,风险偏好下降带动预防性储蓄明显多增;而另一方面,地产链的收缩不仅导致经济下行,还加剧了高息资产的萎缩。

张李陵指出,但进入11月,地产+疫情两大变量出现方向性的变化,市场预期也明显转向,动摇了债券市场的根本逻辑;叠加货币政策开始出现收敛迹象,资金利率从低位向政策利率靠拢,长短端利率均出现大幅度调整。

随后,债市在资管新规下进入负反馈: 债券下跌净值下跌—赎回—抛售债券—净值进一步下跌—赎回压力前茄进一步加大 ,尤其是理坦消财和非银机构重仓的信用债、商业银行资本债卖压更大,各类利差走扩。

钜融资产研究总监冯昊表示,2022年以来债券市场整体呈震荡走势,他将2022年债市走势分为三个阶段:

以10年国债为例,8月份之前波动区间不超20BP。

直到8月央行超预期降息,10年国债收益率一度向下突破2.6%。

但近期债券市场持续调整,触发因素是11月以来疫情和地产政策明显调整,此前压制基本面、做多债市的核心逻辑受到冲击。

冯昊指出,由于债市短期调整斜率较大, 公募、银行理财等债券型产品净值明显回撤,进一步触发了赎回潮,导致了 “净值回撤—理财赎回—抛售债券—净值进一步回撤”的负反馈 。

格上财富金樟投资研究员蒋睿也指出,2022年债券资产虽然整体表现优于权益资产,但不能算传统的债券牛市。

蒋睿的分析也指出,2022年10月之前,利率整体维持窄幅波动,但中枢下降较快,叠加投资环境避险情绪较重,大量资产涌入债市,市场整体陷入“资产荒”。

进入10月后,资金面有所扰动,但整体仍旧震荡为主。

而11月中旬受地产支持政策的不断出台和防疫政策的不断改善,债市在“弱现实”和“强预期”的扰动下快速调整,并引发了银行理财的赎回潮,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债市回吐了年内大部分涨幅。

业内人士对2022年债市做了很多反思。

招商基金总经理助理裴晓辉认为,2022年对债券市场来说是有很多值得深思的角度:

第一是理财转向全面净值化以后,其行为模式从相对更注重配置转向相对更注重交易,使得债市中各类机构行为的一致性更强,也使得市场波动性加大,具体表现在上半年中短信用债利差的压缩,以及近期赎回负反馈带来的债市调整;

第二是市场上会有很多预期,有的预期在短期内无法证实或证伪,但却可以引发市场波动,这也可能会形成交易机会。

现在是投资时机吗?

蒋睿表示,就大类资产配置而言, 站在当下权益资产性价比肯定优于债券基金 。

“但鉴于经济复苏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且任何时间点来看,股债动态平衡的组合总是能够带来更好的投资体验,所以债券基金还是具备投资价值的。”蒋睿表示。

同时,他认为,债市快速调整已经给债券投资带来一定的安全边际, 大部分信用品种的信用利差回到了2019年以来的高位,具备了一定的配置价 值。

蒋睿建议在债券型基金上, 纯债方面建议谨慎防守为主 ,低杠杆、短久期的组合是相对首选,可以选用中低可转债做增厚; “固收+”方面可能表现会好于纯债 ,但也要注意权益中枢和权益部分的风格,选择适合自己风险收益偏好的基金,此 外转债、REITS产品可能也是不错的选择 。

而冯昊认为,赎回潮导致的债市短期快速调整已经基本结束,但中长期看随着基本面逐渐回暖,利率中枢仍有较大概率进一步上行,因此从配置的角度,冯昊同样建议以中短久期为主。经过近期调整以后, 短久期(3年期以内)利率债、中高等级信用债、存单等都已经有比较好的配置价值 ,展望2023年货币政策“总量要足,结构要准”,预计资金利率上行风险可控, 短久期债券加适度杠杆是比较好的选择 。

另外,冯昊认为,在今年经过多次理财赎回冲击后,资金可能重回固收市场,但预计风险偏好有所下降,对短久期中高等级债券利好,但 中低等级债券可能面临一段时间的配置缺失,建议适度规避 。

张李陵表示,2023年利率仍有波动。而信用债结构分化,预计高低等级利差走扩;商业银行资本债利差中枢走扩且波动加大。

张李陵建议,2023年投资上, 首先,利率债方面,波动加大,加强交易 。

第二, 信用债方面,关注基本面及流动性冲击,基于负债端择券 。整体而言,城投债谨慎下沉,关注较高景气行业机会,近期地产政策融资端利好头部,但地产行业基本面仍需进一步观察。

近期理财赎回风波导致信用债收益率出现较大幅度调整,找准定价锚仍是投资关键。

第三, 可转债方面,随着增长预期的回升,转债市场可能会有一定的结构性机会。

裴晓辉认为, 利率债方面,要把握波动中的机会 ,经济在2023年年初利率品种在多种交易逻辑交织之下会有交易性机会;另外,在稳增长发力、财政节奏前置的年份,流动性一般会先保持充裕的状态,可以 关注曲线做陡的机会 , 长端利率保持相对谨慎 ;2023年二季度之后,随着疫后经济复苏的高度、房地产政策的效果逐渐明朗化,需要关注这些基本面是否发生根本性变化,使得货币政策有边际调整的可能。

而信用债方面,裴晓辉认为,经过11-12月债券市场的调整,信用利差大幅走阔, 从当前整体来看,信用债的配置价值凸显 。不过当下理财赎回的后续影响尚未完全过去,信用债配置的节奏需要考虑负债端的稳定性。在品种上, 目前相对更看好银行永续债和二级资本债 。信用风险多点散发可能会是未来的常态,当前高信用等级主体也都有较为可观的息差,因此 信用下沉的策略风险回报比可能并不高 。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2018年可转债四季度策略:静待市场回暖

摘要

转债陷入低迷,个券严重分化 。

转债表现不佳,估值大幅回升。 18年股市低迷,转债整体也表现不佳,截至8月31日,转债指数年内上涨了0.09%;个券涨少跌多,整体上医药和计算机板块表现较好。估值方面,目前转股溢价率均值37.6%,年内上升了10.5个百分点,其中平价70元以下、70-90元、90-110元和110元以上的转股溢价率83.4%、24.3%、7.7%和4.5%,年内变动17.7、5.5、-2.3和1.5个百分点。

个券分化严重。 一方面是转债个券估值分化,表现在老券估值明显高于新券、基本面较好的个券估值高于基本面较差的个券。另一方面是流动性分化,受到转债行情低迷的影响,市场成交量不断下降。流动性向大盘转债和基本面较好的热门转债聚集,头部效应明显,大量转债成交呈现“地量”,流动性分化严重。

市场震荡磨底,等待反弹机会 。

转债供需平稳。 供给方面,上半年转债发行放缓,三季度以来则有所提速,7-8月转债发行18只,金额166亿左右。需求方面,公募基金二季度转债持仓的规模和比例有微幅下滑,但仍处于近年来高位,显示出需求依旧平稳。

股市仍在磨底。 股市今年受到多重因素的困扰,外部有人民币贬值压力;内部则是去杠杆带来信用风险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尽管宏观政策边际调整,但信用扩张或弱于预期。股市仍处于磨底阶段,情绪扭转需要较强的信号。例如贬值压力缓解,国内改革加速等。

转债:等待市场回暖。 行业方面建议关注创新和成长类绩优标的,如TMT,高端制造等,标的东财、曙光、大族、崇达、景旺;基本面有看点,转债溢价率和价格不高,有一定YTM收益的个券可左侧配置,如中化、海澜、玲珑、新凤等,银行板块可关注宁行和常熟。下修博弈关注大股东持仓转债比例较高、转债价格跌破面值的个券,如天马、天康、时达等。

主动下修增多,适当关注机会 。

主动下修增多,回售下修减少。 18年以来共有15只转债正股公布下修预案,其中仅江南转债是回售下修,其余均为主动下修。下修动机包括:股东配售比例较高,而转债价格低于面值出现亏损,下修是出于大股东止损的目的;银行转债下修,出于补充资本金的目的;为了减轻财务费用压力等其他原因。

博弈下修的收益和风险如何? 博弈下修的不确定性有两点,一是下修能否通过,如蓝思、众兴就出现下歼漏修未通过情况;二是下修幅度如何,如江南、海印就出现下修幅度不及预期的情况,下修通过后转债反而下跌。而从收益情况来看,博弈下修最好的策略是提前埋伏,下修预案后会有比较确定的上涨。

一级申购降温,市场情绪谷底 。

一级申购大幅降温。 三季度以来转债网上申购户数进入“五位数”时代,近期的几只转债衡改郑申购户数仅在4-8万户左右,相比以前有“断崖式”下降,主因转债赚钱效应下降。一方面是股市低迷,转债从发行到上市之间出现股价明显下跌;另一方面,新券上市首日溢价率大幅降低,也体现出市场情绪较差。

转债发行陷入低谷。 市场情绪不佳,近期转债发行也接连出现大比例的网上弃购,对于转债一级发行造成较大的冲击。未来转债发行需适当优化,包括适当提高票息、改善转债条款;设置适当比例的网下打新;提高股东配售比例,降低发行申购压力,并且绑定股东和转债投资者利益,有利于提升转债的吸引力。

1。 转债陷入低迷,个券严重分化

1.1 18 年转债市场表现不佳

18年转债整体表现不佳,一季度转债指数先涨后跌,大幅波动,3月份之后进入震荡盘整阶段;而从6月份开始,转债指数跟随股市大幅下跌,一度创下17年5月以来的新低。之后从7月份开始,转债指数触底反弹,小幅上行之后再度进入震荡盘整阶段。

截至8月31日,转债指数年内上涨了0.09%,同期沪深300指数下跌17.28%,中小板指下跌22.63%,创业板指下跌18.11%。

个券涨少跌多,三季度行情低迷。 18年至今存量转债个券39涨63跌,其中表现较好的是医药和计算机板块,万信转债、桐昆EB、康泰转债、崇达转债涨幅位居前4,且均咐颂超过10%。之后是曙光转债、三力转债、济川转债、三一转债等,涨幅超过5%。而表现较差的有顺昌转债、林洋转债、隆基转债等,跌幅均超过20%。

具体到三季度来看,涨幅较高的主要有桐昆、常熟、特一、艾华、生益等,从行业的分布来看,热点较为分散。但常熟、特一、艾华,以及三力、江银等,均是选择下修的个券,因此在三季度低迷的市场行情中,博弈下修反而成为转债市场的主线行情之一。

1.2 估值回升,个券分化

估值方面,转债转股溢价率在3月份左右达到本轮估值压缩的最低点(23.2%),之后随着股市的震荡下跌,估值触底回升。截至8月31日,转债市场的转股溢价率均值37.6%,今年以来上升了10.5个百分点;纯债YTM 2.32%,年内上升了0.8个百分点。其中平价70元以下、70-90元、90-110元和110元以上转债的转股溢价率分别为83.4%、24.3%、7.7%和4.5%,今年以来分别变动17.7、5.5、-2.3和1.5个百分点。

转债分化之一:估值分化。 1 )转债估值分化体现在新券和老券的分化。 老券的筹码沉淀严重,市场成交低迷,转债价格的波动严重滞后于正股的波动,伴随着正股下跌,转债估值出现被动抬升。

而新券方面则受到转债市场低迷的直接冲击,价格和溢价率情况更能充分反映市场的情绪。近期新券上市大量破面,首日溢价率明显偏低,由此带来新券和老券之间的估值严重分化。

2 )转债估值分化还体现在基本面的差异。 我们选取平价在90-110元之间的转债个券,其溢价率变动范围是(-4.6%,28%)。其中盛路、三力、德尔、威帝等基本面一般、近期上市的新券,溢价率均在5%以内;而国资EB、宁行转债、太阳转债等基本面有看点的,转债溢价率都在15%以上。

同行业转债的溢价率也有明显分化,以银行转债为例,常熟、江银、吴银等转股溢价率明显较低;而光大、宁行转股溢价率则明显较高,内部分化严重。

1.3 流动性下降,个券分化

个券流动性方面, 18年以来光大转债日均成交量2亿,是目前转债市场流动性最好的个券;17宝武EB 1.9亿的日均成交量排在第二,之后是宁行、宝信等。根据我们的统计,日均成交量超过1亿的共有7只转债,0.5-1亿之间的有12只转债,其余80余只转债日均成交量均在0.5亿以下。此外,有29只转债日均成交量不足1000万,特一、顺昌等转债日均成交量仅在300万左右。

转债市场整体降温,流动性下降。 二季度以来,转债市场供给放缓,导致流动性出现明显下降;三季度新券供给有所提速,但市场表现低迷,成交量继续下滑。转债市场7月和8月的日均成交量仅为17.2亿和15.4亿,连续五个月在20亿以下。此外,一些成交活跃的大盘转债,如宝武EB、光大转债等,成交量也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

转债分化之二:流动性分化。 个券方面,三季度以来的流动性也是急剧下降。7-8月转债日均成交量超过1亿的个券仅有4只,0.5-1亿之间的仅有4只,其余90余只转债日均成交量均在0.5亿以下。其中近50只转债日均成交量不足1000万。个券的流动性分化严重,流动性最高的前5只转债个券,成交量占总成交量的30%以上;前10只更是占比接近一半。而流动性最差的50只转债,成交量占比仅为12%。

一方面是流动性的整体下降,另一方面是大量转债流动性呈现“地量”,有价无市。流动性向大盘转债和热门转债聚集,目前的转债市场已经进入了存量分化的时代。

2。 市场震荡磨底,等待反弹机会

2.1 转债市场供需平稳

进入18年之后转债市场扩容速度有所放缓。上半年无论是转债新增预案,还是发行数量均有下降。三季度,转债发行的数量和金额有所回升,新增预案数量也有小幅增加。根据我们的统计,7-8月转债发行18只,金额166亿左右。新增转债预案82只,金额782.04亿左右。

截至18年8月31日,待发新券共5894亿,其中转债181只,合计金额5073亿元。而目前存量转债(包含公募EB)共105支,金额共2310亿元左右。

基金转债持仓小幅下降。 2018年二季度公募基金转债持仓403亿元,较一季度稍有回落,但仍处于近三年高位,其中债券型基金减持9.8亿,混合型基金减持7.8亿。

而基金转债持仓占转债市值的比重由一季度的18.1%小幅回落至18.03%,基金转债持仓占基金净值的比重为0.32%,相比18Q1的0.34%也有小幅下降,但回落的幅度均不大。这些都显示出目前公募基金对于转债的持仓需求相比一季度基本保持平稳。

基金大幅增持东财、宁行。 从持有基金数来看,光大、宁行和国君转债排名前三,持有基金数均超过180只。从持仓总市值来看,光大、宁行和东财转债居前,基金持仓市值分别为31亿、19亿和18亿。而从基金持仓占转债余额比重来说,以岭EB(46%)、三一(41%)和济川转债(39%)则排名前三。

最后从持仓变动来看,基金重仓券增持前三位为东财转债(10.07亿)、宁行转债(10.03亿)和15国盛EB(8.78亿);减持前三位为光大转债(-7.9亿)、17宝武EB(-4.8亿)和17中油EB(-4.6亿)。

转债机构持仓小幅调整。 从上交所转债持仓数据来看,截止18年7月,上交所转债市值922亿,18年以来增加了227亿。其中一般法人持有量占39.1%,基金占18.8%,保险年金占14.8%,三者合计占比73%左右。此外,个人持券占比超过了7%,其余券商资管、自营、社保等占比均在5%以内。

而从占比的变动来看,17年基金持有转债的比例在逐渐下降,一般法人持有量占比有所上升,保险年金持仓比例则先升后降。而18年以来,基金、一般法人、保险年金的持有量占比均呈现小幅下降趋势。

2.2 股市低迷制约转债表现

二季度以来转债市场表现不佳,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股市的低迷状态。信用风险、人民币贬值等负面因素不断压制市场的风险偏好,导致股跌债涨,转债的性价比逐渐降低。

对于交易性机构而言,前三季度股市表现不佳,反弹本就较弱;转债由于估值的被动抬升,弹性更加偏弱,不是短期博弹性的最优品种。对于配置型机构而言,上半年债市行情较好,转债票息收益明显低于同等级的信用债;在无法发挥股性优势的情况下,转债的配置价值也被削弱。

“稀缺性”不再带来个券分化。 另一方面,转债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稀缺性”逐渐丧失,个券的估值和流动性严重分化,投资逻辑也变得与以往不同。市场对于基本面有看点、并且有一定规模的转债,会给予相对更高的估值,成交也更为活跃。

而基本面一般、规模偏小的转债,受到市场的关注较少,往往估值较低。如果考虑到这类转债的流动性也较差,会额外增加持券风险。虽然目前转债存量个券数目在100只左右,但流动性不错、基本面也有看点的转债数量并不多;缺少了“稀缺性”的支持,未来转债投资更加考验择券能力。

2.3 转债策略:左侧缓慢配置,等待市场回暖

股市:仍在震荡磨底。 股市今年受到多重因素的困扰,外部有人民币贬值压力;内部则是去杠杆带来信用风险上升、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尽管宏观政策边际调整,去杠杆阶段性转向稳杠杆,但信用扩张或弱于预期。股市近期的反弹也较弱,仍处于磨底阶段,情绪扭转需要较强的信号。

一方面,外部环境需要阶段性企稳,人民币贬值压力缓解,才能减弱对国内风险偏好的压制;另一方面,要看到国内改革的加速,例如通过减税等政策,来减轻企业负担,缓解实体经济的融资压力,从而提振市场的信心。

债市:信用风险未消。 虽然宏观政策短期转向稳杠杆,但信用扩张可能不会顺畅:1)经历过去三轮的加杠杆之后,我国宏观杠杆率已经达到250%左右的历史顶峰,举债加杠杆的空间有限。2)金融严监管、去杠杆的大方向没有变,阵痛还会持续。3)基建伴随着地方债大额供给,短期对融资形成托底,但基建的效率较低,还会对企业投资产生挤出效应,难以带动融资的大幅回升。

对于转债来说,需要尽量回避信用风险较高(如负债压力大、现金流不佳、股权质押比较高)的个券。上半年数只转债跌破债底,紧信用环境下,强债性券仍建议谨慎。

转债:基本面、估值、条款的三条主线。 1 )强股性券关注基本面优秀、正股和转债弹性较高、流动性较好的标的。 行业建议以创新成长为主,如TMT,高端制造等;其次是消费、医药等板块。但股市目前仍在震荡磨底,市场情绪不佳,可控制仓位,耐心等待反弹机会。

2 )左侧配置思路或仍是性价比较高的策略。 转债的弹性不如正股,流动性也普遍不佳,交易性策略的性价比相对不高,左侧配置的思路或更加合适。择券的标准包括:基本面有一定看点,正股估值处于较低位置;转债溢价率和价格不高,有一定YTM收益(如果正股基本面优秀,可适当放宽标准)。在发挥债底保护的优势下,博取股价上涨的超额收益。

3 )条款方面可关注博弈下修机会。 在股市整体表现不佳的背景下,条款博弈逐渐成为重要的投资策略之一。主要的思路是挑选大股东持仓转债比例较高,转债价格跌破面值的个券。大股东有止损需求,下修的概率较高,可考虑提前埋伏。

转债个券推荐。 1)行业方面建议关注创新和成长类绩优标的,如TMT,高端制造等,如曙光、东财、大族、崇达、景旺等

2)基本面有看点,转债溢价率和价格不高,有一定YTM收益的个券可左侧配置,如中化EB 、海澜转债、玲珑转债、新凤转债等,银行板块可关注宁行转债和常熟转债。

3)博弈下修可适当关注大股东持仓转债比例较高、转债价格跌破面值的个券,如天马、天康、时达等。

风险提示: 股市大幅下跌,业绩不及预期,下修不及预期。

3。 主动下修增多,适当关注机会

3.1 今年回售下修不再“绑定”

2006年以后72只退市的可转债中,有16只在回售期曾有回售压力,即正股价格曾触发回售价格,其中14只董事会启动下修程序(但其中澄星和唐钢下修失败),另外巨轮和海运转债面临回售压力却未下修,可见回售期内且面临回售压力的转债往往伴随着下修。

但今年以来,进入回售期的两只转债(格力和江南),以及两只EB(清控和天集)都接受了回售的结果。两支回售转债中,江南是“象征性”的下修(下修幅度不及预期,很快触发回售),而格力和两支EB都直接选择回售。

由于转债票息往往低于普通的信用债,因此对于发行方来说,无论是转股还是回售,都是性价比较高的融资方式。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不是转股退出,则相当于付出额外的机会成本,因此与发行方处于不对等的位置中。而回售下修条款的绑定,本质上只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如果回售对于下修的约束力减弱,则对于投资者来说,转债的性价比也会出现下降。

3.2 主动下修明显增多

18年以来共有15只转债正股公布下修预案,创下转债历史记录。其中江银和蓝思均为两次公布下修预案。而从下修成功率来看,目前14次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12次下修,成功率为86%。但仍有两次下修未通过(众兴、蓝思),以及下修不及预期的情况出现。

主动下修原因有哪些? 1)股东配售比例较高,而转债价格低于面值出现亏损,下修是出于大股东止损的目的;2)银行转债下修,出于补充资本金的目的;3)为了减轻财务费用压力等其他原因。

今年主动下修的原因多以配合大股东减持为主,其次是银行转债补充资本。按照这一线索,我们整理了目前大股东持仓转债比例较高,转债破面且已经或即将触发下修的名单,未来这些转债下修的可能性或相对较高。

3.3 下修的风险和收益如何?

博弈下修有哪些不确定性? 1 )下修能否通过。 18年出现过两次下修未通过的案例,蓝思转债和众兴转债。由于参与配售的股东无法在股东大会投票,因此对于股权结构较复杂的转债(如蓝思和众兴都有大量资管计划、基金等持股),下修通过与否就存在不确定性。

2 )下修幅度如何。 转股价不能低于每股净资产、前1和前20个交易日均价,是对下修幅度的硬性限制(例如迪龙转债下修幅度就受制于前20日均价,而部分银行转债未来PB接近或小于1后,下修幅度也会受限制)。而转债下修幅度最终如何还要取决于发行人和大股东的意愿,如江南转债、海印转债等就出现下修幅度不及预期的情况,下修预案通过后转债反而出现下跌。

博弈下修收益如何? 今年共有12次成功下修的案例(江银转债下修两次),下修预案次日转债基本都会有不同幅度的上涨(除艾华转债外),平均涨幅3.07%。而实施下修后转债则涨跌不一(平均涨幅0.77%),如果下修顺利通过、下修幅度较大,则转债会出现明显上涨(如艾华、常熟等);若下修幅度不及预期,则转债反而会出现下跌(如江南、海印等)。

因此,博弈下修最好的策略还是提前埋伏,下修预案后会有比较确定的上涨空间。如果是下修预案后入场,则风险相对较高。

4。 一级申购降温,市场情绪谷底

4.1 网上申购户数“断崖”式下降

17年9月转债信用申购新规落地之后,转债申购热情高涨,申购户数屡创新高。但经历了四季度转债大幅扩容、估值压缩、部分转债上市破面等现象之后,一级申购热度大幅降温。

根据我们的统计, 17年9-12月发行转债的申购户数在40-700万户之间,不同转债申购户数的波动较大,平均申购户数达到310万户左右。而18年上半年发行的转债,申购户数在20-100万户,平均申购户数下降至60万户左右。而三季度以来转债网上申购户数进入“五位数”时代,近期的几只转债申购户数仅在4-8万户左右。

4.2 赚钱效应下降,上市破面频发

网上申购和配售热情降温,最主要的原因是转债一级市场赚钱效应下降。我们统计了转债新券上市首日价格情况,其中17年9-12月上市转债首日平均价格107元左右,17只转债中有6只首日破面;18年1-6月上市转债首日平均价格下降至105元左右,36只转债中有11只破面;而18年三季度以来,上市转债首日平均价格仅为98.9元左右,15只转债中有12只破面,破面率达到80%。

原因一:上市首日平价较低。 我们统计了转债新券上市首日平价情况,其中17年9-12月17只上市转债首日平价均值96元左右;18年1-6月36只上市转债首日平价均值97.5元左右;而18年三季度以来,15只上市转债首日平价均值仅为93.6元,相比此前有明显下滑。

由于转债发行到上市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因此转债发行后一旦正股表现不佳,则可能出现上市破面情况。而三季度以来股市表现不佳,加剧了破面风险。实际上,从发行到缴款短短几天时间内也会出现股价的大幅波动,如曙光转债等就是由于转债发行后股价大跌,导致出现大面积弃购现象。

原因二:上市首日溢价率走低。 另一方面,新券上市首日溢价率明显走低,显示出市场情绪的低迷。根据我们的统计, 17年9-12月17只上市转债首日溢价率均值12.5%左右;18年1-6月36只上市转债首日溢价率均值8.6%左右;而18年三季度以来,15只上市转债首日平价均值仅为6%左右,溢价率阶梯式下降。如果考虑到三季度以来上市首日平价也较低,则溢价率实际上比统计出来的结果要更差(因为低平价往往对应高溢价率)。

4.3 一级发行陷入低谷,包销比例大幅上升

转债二级市场低迷,赚钱效应下降,带来一级申购热情降温。而近期接连出现大比例的网上弃购,对于转债一级发行造成较大的冲击。根据我们的统计,18年三季度以来,转债一级发行包销比例平均达到12%左右,主要原因是网上弃购。近期发行的三只转债(曙光、蓝盾、岭南),包销比例都在18%以上,申购户数下降导致中签率较高、转债发行后股价下跌、上市破面甚至出现负溢价等,都是导致网上弃购的原因。

一级市场难题何解? 1 )适当提高票息、改善转债条款。 在股市表现不佳的情况下,转债的债性能否体现就较为重要。目前转债的票息较低,主流条款的平均票息基本在1.2%左右,债底在80-82元左右,显著低于同评级的信用债。如果适当提高票息或到期赎回价格,则能够有效提升转债的债性价值;此外,转债的条款方面也可以适当改善,如提高赎回的触发条件、或者提高回售的价格等。

2 )设置适当比例的网下打新。 目前的网上打新制度,机构参与的动力较低,如果能够设置一定比例的网下打新,可以调动机构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网下有定金限制,弃购现象也较少。

3)提高股东配售比例。 股东大比例配售可以降低发行申购压力,同时绑定股东和转债投资者利益,有利于提升转债的吸引力(例如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下修条款的价值)。

上半年我国基金规模突破16.9万亿了?

是的,中国证券投资基洞核金业协会昨天(14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9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4家,内资公司105家,全部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16.9万亿元,半年增幅14.47%。

截至8月14日,新发基金规模已达到1.78万亿元,已超2019年全年的1.43万亿元。今年截至目前,新成立的50亿元以上的基金数量有106只,合计规模接近1万亿元。

扩展资料:

2020基金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2020年是公募基金发行的大年,新发基金规模创新高、新发权益基金规模也刷新纪录。公募基金2020年二季报日前陆续发布伏亮,全市场基金资管规模与一季度相差不大,但权益类基金占比明显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公募基金总规模为17万亿元,相较2020年一季度末增长1.76%。其中,权益类基金规模4.2万亿元,固收类基金规模12.6万亿元,货币基金大幅缩水;ETF规模增速放缓,FOF规模持续高增长。

在今年以来,基金名称中带有“科技”和“科创”的新发基金就已经有46只。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8月4日,2020年以前成立的名称中带有“科技”和“科创”的主动权益基金在此期缺颤宽间的平均回报率为52.35%,大幅跑赢上证指数同期10.54%的涨幅,超额收益突出。

参考资料来源:东方财富网-今年上半年我国基金规模突破16.9万亿元

公募基金能为投资者带来了什么?

近期,许多中小投资者通过多种渠道表达了“市场赚钱效应不好”的看法,但基金业协会公布团御的信息显示,公募基金发展20年为投资者创造了可观回报。

就此,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表示,这是一个投资者普遍关心的话题,近年来市场扮举上存在一些有退市风险、估值严重偏离基本面的上市公司,同时个人投资者数量持续增加,部分投资者遭受了比较严重的亏损,市场上也出现“赚了指数亏了钱”的声音。

“我们理解这些投资者的心情。”她说,同时也应当看到,公募基金为投资者创造了显著的回报。近20年来,作为个人和家庭理财金融工具的主要对象,公募基金依托专业优势,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理念,行业发展成效明显。

证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公募基金行业累计分红1.71万亿元,其中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6.5%,超过同期上证综指平均涨幅8.8个百分点,远远跑赢大盘。债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7.2%,超出现行三年定期存款利率4.5个百分点。高莉介绍,从产品种类来看,公募基金管理人和产品数量呈现稳步增长,产品多元化发展满足了厅或碧投资者资产配置的多样化需求。来源:中国证券网

年内新发公募基金超过2800亿元,债券型基金占比超六成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公募债基第一名、年内新发公募基金超过2800亿元,债券型基金占比超六成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